正文 第6章 軟硬兼施,製服小人除障礙(3 / 3)

送走張先生後,老吳越想越覺蹊蹺:“這姓張的怎麼會知道我來呢?他的出現如此突兀,其中會不會有詐?”他馬上找來了代表團團長商議此事,兩人密談了很久,確認了老吳的懷疑,這張某人可能是競爭對手派來刺探我方標底的。於是兩人商議了應對之策。

第二天,張先生又來拜訪,並帶來了一大堆禮物,從黃金首飾到家電的國內提貨單應有盡有。老吳著實客氣了一番,最後盛情難卻,老吳還特意跑去請來團長,當著張先生的麵請示可不可以接受贈禮,團長說:“這是你的私事,組織上並不幹涉。”頓一頓,團長好像記起什麼似的,對老吳說:“對了,待會開會討論,你把我們的資料拿出來吧。”說完就走了。

老吳這才答應收下張先生的禮物,並請他稍等,自己回臥室拿出一個文件夾,笑著說:“又沒時間跟你長談了,你這麼客氣,不知該怎麼謝你呀。”正說著,有人進來喊老吳:“吳工,總廠長途。”老吳對張先生道聲歉。就走出房間。張先生暗道一聲“天助我也”。迅速跳起來翻看老吳的文件夾,並用微型攝影機拍了照。等老吳回來,文件夾好像並沒有動過一樣,張先生跟老吳打聲招呼就走了。

到開標那天,日方按照張某人帶來的情報,估計中方的工程造價為3000萬美元,便把標底定為2500萬。誰知評審團宣布,中方標底僅為2100萬,為最低標價,工程由中方中標。日方目瞪口呆,這才知道中方故意泄露了一份假情報,引他們上當。老吳同團長會意一笑:“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二,空口說白話。無疑,我們希望所有參與競爭的人都遵守道德,按著“遊戲規則”靠實力去拚搏。但這隻能是一種心理狀態。在大力宣揚商業道德、嚴厲打擊不法奸商的今天,奸詐之徒還大有人在,受害者仍眾。

所以,雖然我們並不提倡這種“利旁一刀,傾詐翻覆”的“詭道”,但也要把它揭示出來,以告誡後人。同時經商貿易的商談活動中,又的確含有許多“詭道”的成分。其實,它本身隻是一種技巧,猶如一柄雙刃劍,其有害與否,隻視乎運用者動機的善惡,與它本身是無關的。關鍵是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識別這種詭道的能力和眼光。如果貪圖蠅頭小利,違反原則私下交易,則往往容易上當,幹吃啞巴虧。下麵就有一則實例:

小陳是一家大型機械廠采購員。他幹這一行已有三四年了,雖然算不上經驗老到,但也不是生手,然而在一宗20萬元的鋼材交易中,卻著了一個老狐狸的道兒,隻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小陳奉廠長之命,要采購一批鋼材作生產原料。此時正逢生產資料市場回升,鋼材價格猛漲,而且供不應求。小陳到市場的物資公司了解,鋼材價格現在是2300元一噸,而且還暫時沒有現貨,隻能預訂,等10天後有車皮才能運回來。

本來按著廠長的指示,這次的采購任務也不是特別緊,再等十來天也無所謂,所以小陳準備在物資公司預訂8噸鋼材。

當小陳向物資公司的業務員拿訂貨單時,身邊一個老頭過來搭訕道:“同誌,是不是要買鋼材啊!我這裏有現貨,價格比這裏要便宜。”小陳一聽心想:“有現貨更好,可以及早交差,而且價也低,劃得來。”便回頭對老頭說:“你哪裏的?現貨呢?帶我去看看。”

於是兩人走出物資公司,在老頭的帶領下,小陳來到一家物資經營部。這老頭自稱是這個經營部的經理,姓鞏。他還出示了營業執照和公章,以示可靠。小陳仔細驗看了執照、公章,才坐下來談生意。鞏經理說:“不忙談生意,現在都快到午飯時候了,咱們到酒店開間貴賓房,邊吃邊談怎麼樣?”

小陳做了這麼多年的采購,也知道這是做生意的規矩,並沒有反對,於是兩人去酒店吃喝起來。酒過幾巡,言歸正傳。鞏經理先提出條件:“我們是小本經營,為了要將生意做大,我們一向都給來采購的客戶回扣貨款5%的傭金,這次不知你能要多少?”小陳一聽,這老頭還挺懂行規的,5%回扣也真不少。便對鞏經理說:“我這回要80噸,你不是有現貨嗎?”鞏經理麵有難色:“哎呀,你要這麼多,我可沒有足夠的存貨,你能不能晚點提貨啊?”小陳考慮到有這麼豐厚的回扣,而且任務又不急,便說:“晚點提也可以,不過不能超過一個星期。”鞏經理滿口應承:“沒問題,沒問題。”

“那價格方麵?”小陳問。

“不要發票2250元,要發票2500元,怎麼樣,便宜吧?”

小陳說:“不要發票怎麼能報銷,但要發票的又比物資公司貴,你不是說要比它便宜的嗎?”

鞏經理微微一笑:“我說的是不要發票,就比物資公司便宜嘛。開發票就要納稅,當然要貴點嗎。你想想看,物資公司有沒有可能給回扣?反正是公家的錢,也不在乎便宜那一百塊錢一噸,你說是不是。”

小陳心算了一下,按2500元1噸算,總貨款是20萬元,自己可以有1萬元回扣落袋。他利欲熏心,便答應了。飯後,他與鞏經理簽訂了購貨合同,約定在貨到之日,付清貨款。鞏經理私下答應,一收到貨款,就把回扣送給小陳。

小陳回到廠裏,就以物資公司要比鞏經理的經營部晚提貨為理由,解釋為什麼要在鞏經理那兒采購,廠長也就信以為真了。

在貨款兩清後,小陳興衝衝地來到鞏經理辦公室,要取那1萬塊錢。鞏經理兩眼一瞪,“我們是規矩商人,從來不搞給回扣之類的歪門邪道,我什麼時候答應過給你1萬元回扣的,荒天下之大謬。”儼然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

小陳呆了,沒想到這鞏老頭出爾反爾,這回自己可是一分錢沒撈到,反而讓廠裏損失了16000元,真是後悔莫及了。這都是小陳的私心貪欲作祟,怪得了誰呢?

惹不起就先躲躲

當小人風頭正勁的時候,是不可與之正麵對壘的。這時,不妨學學劉備的韜晦之計,學學韓信的胯下忍辱,學學勾踐的臥薪嚐膽,學學徐達的急流勇退。忍讓不是目的,退避並非恥辱,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裏提醒你,對於小人,鬥爭要講策略,保存自己才能最終消滅敵人。

第一,不到火候不揭鍋。據載,明嘉靖年間,嚴嵩與其子嚴世藩專權,大學士徐階,知道嚴氏父子將對國家不利,欲圖謀除掉他們,但深感力量不足,就委曲服侍嚴嵩,日漸得到信用。

有個都禦史叫鄒應龍的,上書彈劾嚴世藩,曆數其貪財受賄,行為不法的罪狀,並言及嚴嵩結黨營私,排斥賢能,溺愛惡子。

皇上看了奏疏,甚覺動心,令嚴嵩辭職回家。這時,徐階前往嚴嵩處拜謁,百般慰藉。嚴嵩大喜,頓首拜謝。回家以後,徐階的兒子說:“大人受盡侮辱,這正是雪恥之良機。”徐階變色道:“我若不是嚴氏之黨,不致落到這個地步。違背心願去做事是最難的,人們將不把我當人看。”正巧,嚴嵩派親信前來探聽,聽到的和以前一樣,也就沒引起警惕。徐階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知道皇上對嚴嵩還戀戀不舍,除掉嚴氏父子的時機未成。

最初,嚴世藩最恨徐階,後來發現徐階如此忠心,便認為:“徐老不會害我”。於是,糾集工匠大修館會,辦事愈加陰險毒辣。

後來,因為一個偶然事件,禦史林潤上疏皇上,說有人在深山築城,乘軒車,襲蟒衣,有不臣之誌,推舉嚴世藩為主子。皇上大怒,下詔將嚴世藩收在獄中,交給法司進行審理。

這時,徐階知道時機已到,上疏極言嚴世藩不法之事已經核實:外通寇,陰謀作亂,罪行昭著,請速正刑典,以泄神人之憤。皇上批準了奏折,命將嚴世藩斬首示眾。嚴世藩聞知,抱頭痛哭。京都之人,無不拍手稱快,各各把酒到西市,觀看如何行刑。

徐階知道,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貿然行事非但不能除掉嚴氏父子,反而會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因此,采取了積極準備、等待時機的方略。事實證明,這一方略是正確的。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倒行逆施,上躥下跳,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橫加迫害,引起了全國上下的切齒痛恨。然而,在那“天翻地覆”的年代,並沒有打倒這些醜類的時機,因此,人們不得不采取待時的方略。陳毅同誌就常常吟誦這樣一句話: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

待時,絕不是消極等待,一味觀望,而是積極努力,積蓄力量的過程。徐階在待時的時期,已經將嚴世藩的罪行材料準備齊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即使身陷囹圄,也仍然堅持不懈地教育群眾,以獨特的宣傳形式與林彪“四人幫”進行鬥爭。待時,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鬥爭。

第二,是非之地莫久留。世事複雜,人心險惡。有時事情會瞬息萬變,節外生枝,不測之禍從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朝為座上賓,夕為階下囚”的事情在政治鬥爭中、在與小人的交往中是經常發生的。明智者在這種情況下應是能留則留,不能留則應及早脫身,離開虎口是非之地。能說動他人放走自己就是勝利。“鼇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不再來”,隻要有本領有能耐,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還怕不能東山再起嗎?

張儀馬不停蹄,周遊列國,為秦惠王推行“連橫擊弱”的路線,並連連得手。正當他最後說服燕昭王接受了以臣事秦的建議,春風得意地準備回國報功領賞時,不想他的後台老板秦惠王卻去世了,由武王繼位。武王自從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了王位後,群臣又都在武王麵前毀謗張儀,說:“這個人不講信用,反複不定地出賣了許多國家,以取得國君的善待。假如秦國一定再用他,恐怕會被天下人譏笑。”

諸侯聽說張儀和武王之間有嫌隙,便紛紛背叛連橫政策,而又實行合縱,而且齊國還專門派遣使者責備秦國為什麼仍然重用張儀。張儀一看形勢,不僅自己在秦國不會再受寵,而且如果不及早離開秦國,恐怕連性命都有危險,於是想出了一條脫身之計。他對武王說道:“我有個計策,希望能獻給大王。”武王說:“什麼計策?”張儀回答說:“為了整個秦國著想,必須使東方能發生大變,然後大王才能夠多取得土地。現在,我聽說齊王很怨恨我,隻要是我所在的地方,齊國必會發動軍隊加以攻伐。所以我乞求讓我這不肖之身到魏國去,齊國必定會發動軍隊攻打魏國。魏、齊的軍隊會聚在城下交戰,而彼此都無法抽手離開。大王趁這空隙去攻打韓國,進入三川。然後將軍隊開出函穀關直接進討周都。這一來,周天子必然會獻出祭器。大王便可挾持天下,據有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稱王的最大功業嗬!”

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便答應他的要求,還備妥三十輛兵車送張儀進入魏國。齊王一聽說張儀到了魏國,果然發動軍隊攻打魏國,說是要活捉張儀。魏國國王很害怕,張儀就勸魏王借用楚國的使者去齊國,告訴齊王,說:“大王很怨恨張儀而進攻魏國,雖然願望是要懲罰張儀,但事實上,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使張儀更受到秦王的信賴。”齊王說:“寡人很憎恨張儀,隻要是張儀所在的地方,我必定發動軍隊攻討它。為什麼說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呢?”楚使者回答說:“這樣做,的確就是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張儀出使時,本來曾與秦王約定說:‘為大王著想,必須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變,然後大王可以多割得土地。現在齊王非常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齊王必發動軍隊攻討。所以我乞求讓我這不肖之身到魏國去,齊王必發動軍隊攻討它。齊魏的軍隊聚集在城下交戰,而彼此無法脫身離去。大王趁這空隙攻打韓國,進入三川。然後,再將軍隊開出函穀關而不攻打其他國家,直接討伐周都。這一來,周天子必獻出祭器。大王便可以挾持天子,據有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稱王的最大功業啊!’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所以備妥了三十輛兵車,而將他送入魏國去。現在,張儀入魏,大王果然攻打魏國。那麼,大王等於是對內使自己的國力疲困,而對外攻打與自己有邦交的國家。結果,是給你增加一個鄰近的敵國,使自己國家受製,這樣一來,正中張儀的反間計,讓秦王高興。這就是我所說的使張儀更得信賴的道理。”

齊王聽到這裏,如夢方醒,連連說道:“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於是,便立即命令解除攻打魏國的戰爭。魏國的戰爭之危,得到解除,張儀不但安全得到保障,而且得到魏王的禮遇,任命他為魏國的宰相,直至病死。

張儀作為縱橫家,不但在推行“連橫擊弱”的路線時,表現得瀟灑自如,縱橫捭闔,而且在遇到危難時,亦能以退為進,使自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始終處於不敗之地,著實表現出他超人的才能。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它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意思,即以退為進,就是在自己與小人的爭鬥中如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可以退讓一步,暫避一時,主動放棄眼前一些利益或者轉移努力方向。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能另辟蹊徑,重新占據主動,以彼處之“得”來彌補此處之“失”,以長遠之“利”來抵償眼前之“損”。這對做人做事也是有啟發意義的。

圖書信息

*  *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