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時期國際文化理念引入中國,不斷推動國家文化理論創新,深化拓展了文化屬性、價值、功能、地位等文化理念認識,開啟了文化管理體製和管理方式變革。麵對國際文化競爭和文化發展實踐新格局,以變革實現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和國家精神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雙輪驅動”,不同領域文化政策密集出台,逐步形成了文化創造發展繁榮的理念、政策、管理、製度等立體化合力機製。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背景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在黨的曆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確立了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闡明了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國家的文化認識和實踐之所以不斷獲得推進,所依托和憑靠的就是黨的文化理論創新支撐以及探索中建立起來的文化宏觀管理體製和文化微觀管理機製。
任何製度創新都源於文化思想和理念的更新引領,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文化理論創新和文化政策創新,成為推動文化繁榮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文化既是對政治經濟社會在精神層麵的反映,又對社會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1.理論創新對文化發展和實踐的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文化價值地位、功能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判斷更加客觀、全麵、自覺,文化自覺體現了對構建社會發展的遠見卓識,總是與時俱進地尋求社會發展的文化動力。
理論創新集中體現在,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全麵地認識了文化的價值和屬性,黨的十六大把以往籠統模糊的文化事業單位明確劃分為“公益性”和“產業性”兩類,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明確了要把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製,培育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作為改革文化體製的目標任務重點,從而劃定文化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在政策體係製定中也開始分類指導區別對待。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戰略,更加全麵地認識到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重要力量,小康社會建設和國家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係列文化理論創新和認識突破,都是在開放環境下中國共產黨自覺進行文化創新的成果和收獲。
2.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對文化發展和實踐的推動
我國社會建設發展實踐,特別是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也成為文化體製改革的推動力量。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呼喚政府文化管理理念和方式變革,文化事業單位等各種微觀文化組織要適應市場機製要求,更好地確立職能定位和社會功能,在市場條件下提供社會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深化改革過程中,很多原有的文化事業單位長期存在著事業和產業雙軌混合運營的情況,公共職能和市場職能交叉,事業法人和企業法人兼顧,管理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不清晰。一方麵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的需求,另一方麵文化單位又在市場中具有獲取經濟利益的訴求,公共服務職能缺位錯位。因此,計劃經濟體製下文化單位管理的行政事業體製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事業單位文化活力不足,文化生產力受到限製;文化產品數量和服務質量結構性矛盾突出,難以滿足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開始,中央決定推進文化體製改革的進程,開始了分類指導的改革政策,把理論變革的邏輯起點推進到實踐層麵。
另外,如果從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自身的角度看,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使用,改變了以往文化生產消費模式。科技手段改變了文化生產和傳播的介質,也會進一步培育一些新型文化消費內容,包含培養人們的新型消費習慣和文化趨向。隨著“三網融合”步入實施階段,將從技術層麵打破廣電、電信、互聯網分業經營的格局,傳統的文化產業業態將發生根本轉變,逐步實現報紙、廣播、電視、雜誌、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等媒介形式深度融合。數字環境下新的文化業態必然要求文化管理體製創新和變革,更新文化管理的思維方式,探索文化管理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