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改革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動力源泉(2 / 2)

3.文化體製改革對文化發展繁榮的推動

文化體製改革給文化單位帶來了活力,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多樣,也壯大了文化生產力。在文化體製改革過程中,通過堅持“兩分法”把文化事業單位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根據社會服務職能和發展目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投入機製和管理方式;堅持了“四分開”,即事企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逐步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管理模式。

借助於改革文化體製,也逐步調整了政府文化管理的方式,努力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市場能夠做到調節的就由市場來完成,而不是過度幹預市場,超越了政府的職權,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更加明晰。因此,不論是公益性單位還是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都釋放出來。

比如,2009年11月,原中國東方歌舞團轉企改製組建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以後,2010年4月30日完成了整體轉企改製。改革後集團公司的演出場次比改革前增長了318%,經營收入增長了219%,員工收入增長了214%,“三個翻番”帶來的是經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全麵提高,文化生產力得到了釋放和壯大。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政府出台的一係列扶持政策和放鬆管製,調動社會力量鼓勵私營資本的進入密切相關。我國電影產業的實力和競爭力,也在不斷壯大中得以增強。

文化體製改革不僅給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建立以合法身份,而且文化產業已經成長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引導性產業。最近幾十年我國文化發展的成就,主要是依靠管理體製上政府放鬆管製和體製內優先發展的路徑實現的,沒有一係列文化製度創新,沒有文化經濟政策體係的完善,就不可能有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一方麵,文化體製改革在原有國有文化單位內部,通過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培育扶持了大量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激發了原有文化單位的活力和積極性,帶來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麵,文化體製改革中對於一些新興文化業態放鬆管製,放寬市場準入機製,帶來了整個行業發展。最典型的行業就是新媒體行業。對於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政府起初是作為經濟產業來推動發展的,調動了社會和民間的大量資本,引入資本市場,因此整個行業獲得了急速膨脹。從2004年到2009年,網絡經濟增幅達到了94%,網絡媒體和移動傳媒一起成為傳媒產業發展的兩駕馬車,在整個媒體市場的比重已經超過廣播電視行業。新媒體的影響力也占據了媒體主流,扶持主流媒體網站發展成為國家增強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總之,文化發展繁榮要進一步理順文化創新和文化管理體製機製改革的關係。文化發展要更加重視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要建立更加靈活的機製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調動不同市場主體參與文化建設,尊重民間社會文化創造的活力,更大範圍內推動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