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由於我國對傳統文化資源缺乏產權意識,發掘不夠,再加上缺乏用國際化手段製造適合於當代受眾的產品,往往被外國企業先入為主,致使資源流失國外的現象嚴重。很多資源被外國人搶先開發成文化產品並成功返回到我國文化市場上,獲取豐厚利潤。更嚴重的是,有些資源被外國據為己有,喪失了所有權。
1.中國文化產權流失的現狀
保護好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焦點話題。比如1999年,太陽馬戲團與成都戰旗雜技團合作,推出了以中國雜技為主的大型現代綜藝節目《龍獅》。中國的雜技團提供了優秀的雜技資源,太陽馬戲團參與了節目的創編,但是最終節目屬於太陽馬戲團,在宣傳海報上,根本見不到“中國”字樣。隨後幾年,該節目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觀眾接近400萬人次。太陽馬戲團每年安排《龍獅》節目的演出在350場以上,每場票房在10萬—20萬美元之間,而戰旗雜技團每年拿到的演出費卻隻有60多萬美元。
美國動畫片《花木蘭》的熱映就曾引發了國人對自身文化資源流失狀況的憂慮,十年之後夢工廠以《功夫熊貓》再次在世界動畫市場打起了中國元素牌。它選取“功夫”和“熊貓”兩大中國國寶級的主題元素,加上漢字、鞭炮、筷子、包子、廟會、針灸等具有濃鬱中國特色的符號,再加上中國傳統的水墨山水畫法、餘音繞梁的中國傳統曲風配樂,講述的卻是一個美國式的勵誌故事。《功夫熊貓》在北美以首周末6000萬美元躋身票房冠軍,在中國的放映也是在一片爭議聲中贏得完勝。
在遊戲界,《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遭遇到了日本遊戲企業的搶注。其中,科樂美公司於2003年5月14日搶注《幻想水滸傳》遊戲商標,以中國著名小說《水滸傳》之108人為基礎,製作奇幻類角色扮演遊戲。全球最大的K-Java網絡遊戲提供商日本巨摩公司於2004年3月9日搶注了《西遊記》、《水滸傳》、《三國誌麻將》、《巨摩三國誌麻將》等商標,這使國內動漫界很多以《西遊記》、《水滸傳》、《三國誌》衍生的網絡遊戲麵臨被訴侵權遭封殺的厄運。
2005年10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留給中國人一連串關於保護傳統文化的反思。“端午祭”的“申遺”成功還僅僅是一個開始。2007年底,媒體又傳出韓國學者提出漢字“申遺”的消息,宣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再一次對中國曆史文化資源的所有權發出了挑戰。韓國還在德國舉辦了“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國”展覽,此中展出的誕生於1377年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被它們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另據報道,韓國人還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韓國人對中國文化資源的侵占還體現在另外一些潛移默化的宣傳或表達之中,《大長今》在其劇情裏,將許多中國菜都冠以頭銜稱是韓國發明的,最後竟然“滿漢全席”也被當成了韓國菜。
另外,中國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由於以往重視不夠,缺乏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性保護措施,再加上經濟能力的薄弱,也麵臨著被嚴重侵權和大量流失的困擾。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但目前基本上是在被無償使用,受現代知識產權保護的缺陷,很多開發者對那些世代努力維係並發展傳統知識的民族的傳承者和擁有者不用支付任何報酬,這極其不利於傳統資源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