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全球化語境和主權文化的困境與機遇(1 / 2)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化全球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文化在全球範圍間的交流和溝通。世界文化從不存在超越於各民族文化之上的統一“世界文化”,經濟全球化不等於文化全球化,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單一價值體係的所謂“全球化”的文化。

“文化走出去”既是一個文化戰略,更是一個政治戰略,是中國參與全球化時代話語權爭奪的重要舉措,是在“非傳統安全”成為國家主要安全威脅的背景下,維護中國“文化安全”的重要舉措,增強文化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需要。

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在我國剛剛步入經濟全麵發展初期,又突遇文化全球化巨變,這對我國文化發展造成較大程度衝擊,文化競爭更趨激烈。

1.中國文化發展需要文化交流和融合

如今文化發展中,不同文化間互融滲透、借鑒生發是一種常態,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同時,我們應以開放胸襟、兼容態度和科學精神對待外國文化,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隻有“引進來”才能加快中外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融合,通過自覺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選擇,使中華文化根深葉茂,永葆青春。但也要主動“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用實際行動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

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要更新文化觀念,樹立大文化觀,使文化交流趕上世界變化腳步。如何更加全麵地理解文化的深刻內涵,直接製約著對外文化交流的行動和內容。中國文化是中國人在幾千年生存發展的曆史延續中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絕不是一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就拿出展示的雜技、中國功夫、大紅燈籠等所謂中國元素。“中國人對文化有一個狹隘的理解,總以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搞點文藝活動。法國人理解的文化是大文化。這個大文化層麵上的互動,帶給雙方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一大文化的觀念,一個重要的層麵就是人的素質和精神麵貌。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建築、音樂、電影等文化產品的作用很重要,但人的因素最為根本。隨著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世界範圍內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大大拓展,包括各類藝術節慶、文化展示展覽、演藝、文化產品貿易等傳統載體外,奧運會、世博會等國際性文體活動已成為各國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開展文化交流首先就要有一個開放、寬泛、更加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化理念作指導,對發展民族文化而言也是一個重要要求。

2.文化全球化語境擠壓發展中國家文化空間

承載著文化內容的各種文化形式正不斷湧現,信息全球化由於互聯網革命而得到數十倍的增長,各種形式的主流文化也正在不斷成長,而且今後將出現更多的主流文化,並且將會根據地區以及人口分布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現實國際環境中,以文化為核心的國家軟實力競爭更為殘酷,更加隱蔽。全球化時代的對外文化交流中,誰引領文化潮流,誰就將會成為“主宰”。發展中國家往往因為文化內容創造上的技術、市場、資金、經驗等方麵的不足,文化資源、人才大量流失,本土文化資源遭受國際流行商業文化肆意排擠,文化闡釋權利難以發揮,文化主權的保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文化創造和傳播受到巨大國際競爭壓力,開放環境下文化生產領域更是直接麵臨失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