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據2013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全年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動畫影片33部、紀錄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種電影26部,全年生產的各類電影總量達到893部。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其中,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電影“走出去”工程穩步推進,2012年,在境外40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共舉辦了118次中國電影展(周),展映國產影片614部次,有47部國產影片譯製成英、法、西、阿、俄等十個語種,共向48個駐外使領館提供了526部次影片,為舉辦中國電影展映活動提供了保證。全年共有390部次影片參加了32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77個電影節,其中,有55部次影片在21個電影節上獲得73個獎項。2012年,中國電影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全年有75部影片銷往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10.63億元。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美國文化產業經驗,對於正在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大國的中國不無啟發。
目前,有專家從國家產業安全的視角,表達我國產業發展中企業的競爭力培育問題,“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產業安全問題,首先要界定兩個基本概念: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產業安全。我認為,經濟全球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已經開始萌芽,大體上經過資源貿易、產品貿易、技術貿易、資本輸出輸入四個層次。產業安全的關鍵是我們的企業要做強,不斷地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人員素質。同時,要加強企業的管理。使我們的企業都努力爭取做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保障我國產業的安全”。
2.文化引進與文化輸出
在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的帶動下,建設文化大國要處理好文化建設的國際關係,最為主要的是處理好引進和輸出的關係。我們不僅要善於引進還要善於輸出,我們不僅要睜眼看世界,還要能夠昂首走向世界。目前,和存在著巨大的外貿順差相反,我國存在很大的文化貿易逆差。這個反差,要求我們學習和借鑒經濟領域促進外貿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更多地以外貿的方式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中國文化傳播逐步國際化,使世界文化貿易份額逐步增加,全麵改善與全球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溝通和情感交流,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文化產業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文化發展日益融為一體的全球性趨勢,文化產業在我國的崛起有其客觀必然性,顯示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但中國文化產品的輸出依然非常薄弱,中國現在實際上成為美國、日本、韓國文化產品的加工作坊,中國人掙的是產品加工費。韓國作為一個小國,其文化能夠向外傳播,得益於全球化這個時代,韓國文化產業的組織運作及其產品確實又具有高位優勢,順應了流行文化的傳播由高往低這一規律。據韓國文化觀光部統計,從1997年起其電視節目出口每年以33%增長,其中19%銷往中國。韓國電視節目出口額自1999年的761.5萬美元,提高至2001年的1235.6萬美元,其中2001年韓劇出口達9515集,出口額約達790萬美元;2002年韓劇外銷收入達到1639萬美元,出口集數為12363集;2003年韓國電視台節目出口比2002年增長46%,達4300萬美元,進口則約2800萬美元。在節目出口產品中,韓劇就占86%(亦即約3698萬美元),因此韓劇成為韓國最大的電視節目輸出品。而且出口市場以中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為主,一些經典劇目還出口到俄羅斯、埃及和阿拉伯半島。據統計,截至2003年,韓國的文化產業總產值已占GDP的5%,2004年韓國的文化產品已占據世界市場3.5%的份額,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
文化沒有政治經濟的支撐,就不會有傳播力,經濟的優勢往往使文化擁有了話語權和說服力,使文化能夠被接受者容納。韓國作為後發展國家在現代化方麵的成功者,其經濟確有相對優勢,如韓國的汽車、電子、服裝、圖書出版、化妝品等行業在中國就很有影響力,這是韓國文化產品在中國流行的深層原因。文化資源更是直接成為其經濟發展的巨大力量,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資源與動力,經濟與文化的交融與互動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沒有強大的本土文化產業為後盾,文化外貿就失去了根基,國家文化安全就失去另外依托。我們不僅要善於引進來,更要大膽地走出去;不僅要善於引進資金和產品,更要善於引進國際慣例和共同規則,並充分利用這些規則保護我國文化產業,開拓國際文化市場。中國文化企業不能永遠隻在內河航行,還必須駛向廣闊的海洋。隻有走出去,才能享受世貿組織的權利;隻有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才能在世界文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就需要我們睜大眼睛看世界,了解世界,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產品的‘遠航’能力。我們的對外文化貿易,不僅要出口低端和初級文化產品,而且要更多地出口附加值大的高端文化產品,積極參與高端文化競爭,把涉外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而就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程度來看,還處於初級階段:企業總體規模小,實力弱,市場競爭能力不強,一時難以大範圍實現文化“走出去”戰略,即將文化產業及產品輸出到世界上去。就文化產品的國際化問題而言,存在著兩個集中的結構性缺陷:一是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在國家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例偏小,二是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這表明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規模和國際競爭能力還亟待提高。隻要積極實施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合理策略,未來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必能獲得一席之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學者就認為,中國的文化產品應該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時,盡量做到與國際市場接軌,用現代意識來處理傳統文化資源,溝通中西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同時,中國文化產品走入國際市場也必須采取切合文化發展實際的策略:一方麵牢牢控製國內市場份額,另一方麵利用文化親和力,輻射港台、東南亞華人文化圈,以及韓國、日本等亞洲漢語文化圈,成為區域市場上的強有力競爭者。同時積極培育歐美主流市場,為中國文化產品進入歐美市場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