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文化大國崛起的主動姿態和應變策略(1 / 3)

我國經濟的崛起呼喚與經濟大國相匹配的文化大國的確立,必須要有清醒的文化自覺意識。麵對全球化浪潮和開放政策推動下洶湧而至的全球文化,不同的文化研究者和國際關係戰略家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尤其是對於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世界強勢文化鋪天蓋地的湧入,一些人深表隱憂,甚至以文化侵略、文化帝國主義、文化殖民的激烈言辭予以批判,流露出一種民族文化的保守性的民族主義傾向,也有人抱持著普世主義、世界主義的態度欣然接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一體化已經是無法回避的環境因素,而正在尋求中華複興的中國在各種體製、文化、生活方式上該采取什麼樣的實現方式和策略?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建設正在麵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應該把“經濟全球化”看成是新一輪的“外來文化”影響,還是將之看作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所引發的內生性需求?經濟的影響必然伴隨著文化問題的產生。

1.不對稱崛起中呼喚“文化大國”崛起

包含文化複興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一百多年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也是今天吸引民族經濟振興的內在精神支撐和不竭文化動力。伴隨經濟發展的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逐漸升溫,在文化建設和產業發展中為中華文化和文化產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國文化發展實際與文化大國相比卻存在很大差距,產業化的運作能力和經驗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的文化實力在國際競爭中還處於弱勢地位。隨著全球文化多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個國家的“名片”。但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並不具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文化產品貿易也長期處於嚴重逆差狀態。因此,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增強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突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文化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是當下我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呼喚促進和諧世界理念的國際政治文化生態的戰略舉措。如此話語環境下,必須實現麵向國際文化市場的涉外文化產業的發展,縮小文化貿易的差距。

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發達國家的經濟逐步從工業型功能向服務型功能的轉變,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文化產業也得到長足的發展,發達國家一些“磁石吸引力”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經濟增加值和吸納就業等方麵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根據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創意工業局局長西奈(Michael Seeney)的分析,在2000年創意產業為英國帶來600億英鎊的收入,2001年帶來785億英鎊的收入,出口收益達87億英鎊,聘用勞動力達195萬人。到2003年,創意產業成為英國的第二大產業,僅次於金融業,經濟貢獻率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7.9%,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則居全國第一位。倫敦已經將創意產業作為核心產業來發展,創意產業的發展也讓倫敦這座古老的工業城市重新煥發了活力和光彩。知識經濟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正進入“後工業時代”,非物質性的、符號的交換和消費已經成為超越民族國家的典型的增長領域,國際文化貿易在迅速擴張,全球文化市場在迅速形成。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過去20年,世界文化商品的國際貿易額呈幾何級數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文化貿易量增長了10倍,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遊戲及體育用品的年貿易額從950億美元激增至3880億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多媒體、軟件和其他版權產品的貿易。美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已占到其外貿總收入的38%。文化產業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帶動了相關產業,並以巨額利潤吸引了越來越多投資者,加快了人才流、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動速度,加快了與信息化密切相關的全球化進程。

我國經濟的崛起呼喚與經濟大國相匹配的文化大國的崛起,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自覺意識。“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也已成為同一曆史進程的兩麵,產業發展的趨勢就是文化、科技、經濟的融合,文化創意、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生產文化意義的“內容產業”,正在向幾乎所有的產業門類滲透,作為與知識經濟和科技產業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日益成為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主要的經濟支柱和經濟指標,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20年前,美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之中的比重還排在第12位,現在則上升到第4位。美國影視視聽產品(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從1985年的第11位躍居於1994年的第6位,占國際市場的40%。僅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社,就擁有6000多名員工、以19種語言、48種國際版本在100多個國家編輯出版,總發行量達2800萬份,年收入為20億美元。在日本,1998年娛樂業生產經營收入達40億日元,超過日本汽車工業的總產值。

現在全球範圍內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經濟形態已經開始在總體上轉向以文化意義為基礎,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提升綜合國力的文化經濟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起點低產業薄弱但又必須突圍,使我們不得不尋求世界範圍內的文化資源整合和發展。我們總是強調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麵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資源優勢並不是必然轉變為產業優勢,美國動畫片《花木蘭》就是一個典型的個案。從本質上說經過好萊塢的改造,一個中國題材的故事轉化成了一部完全美國式的王子式的英雄、受難的主角式的邏輯模式,中國題材的北美變種已經沒有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價值內涵。這該讓那些因為有深厚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太過樂觀的國人警醒,資源比較優勢不見得會自然地轉化為產業的競爭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強大與它對世界文化的吸收轉化很有關係,主動吸收不同文化的成分融合到自己創造的文化中,然後把打著自己文化烙印的產品“再出口”,變成一種行銷世界的大眾文化產品,在轉換中卻不留痕跡地注入了美國文化的精神基因,這也是美國的很多文化產品雄霸全球的成功秘訣。美國的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在當今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的音像業已經超過其航空航天業居出口貿易額的第一位,占據了40%的國際市場份額。與此同時,美國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麵積累了多方麵的經驗,諸如全球化市場理念,充分吸收世界文化資源和人才,投資主體多樣化,大量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個人資金,對文化產業進行政策扶持,注重法律規範和道德監督,重視世界級品牌建設,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早在2003年,美國的電影產業在其國內的票房就有94.4億美元收入,海外票房更是高達108億美元,占據了全球市場60%的市場份額。據2010年3月12日美國電影協會(MPAA)發布的《2009年電影市場統計報告》,2009年美國電影全球票房收入再創紀錄達到299億美元,相比2008年的278億美元又增長了7.6%。其中海外票房收入193億美元,占全球票房的64%,仍是美國電影票房重頭。美國電影海外票房與本土票房約2∶1的比例已經保持七年不變,其中亞太地區漲幅最大,票房進賬從2008年的68億美元增至77億美元,增加了9億美元,增長12.3%,其中日本和中國就貢獻了增長部分的81%。根據美國電影協會《2012電影市場年度報告》,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2012年,全球票房收入347億美元,比五年前增長了32%。其中北美市場收108億美元,較前年增長6%,占全球總票房的31%。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增長了36%,總票房達2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