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的領導智慧1(1 / 2)

前言

傑克·韋爾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別沉溺於管理了,趕緊領導吧!”

到底是不是他的這句話讓領導力成為了企業家們新的“三字經”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領導力”在21世紀的中國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卻是不爭的事實。

國外關於領導力的研究已經開展了多年,學派紛呈,成果斐然。然而遺憾的是,因受傳統曆史文化的影響,國內對領導力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權謀與厚黑學層麵。從曆代帝王將相那裏繼承來的武斷專橫的領導風格依然大行其道,“領導”就是真理、權威、等級,“領導力”就是管理、控製下屬的能力,諸如此類的錯誤觀念比比皆是。尤其在一些政府機關和國企中,對權力的瘋狂追逐更是直接導致了腐敗和衰敗。一些民營企業也將“經營市場不如經營市長”奉為企業發展的“聖經”。

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已經走出誤區,開始了中國式領導的探索和實踐。聯想的柳傳誌、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萬科的王石、TCL的李東生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以卓越的領導力,感召和帶領下屬積極奔赴願景,不懼挑戰,百折不撓,最終創造了輝煌的事業。

此外,楊壯、劉瀾等一批專家學者也在不遺餘力地介紹國外的領導力學說、翻譯大師們的相關著作,為國內企業家的領導實踐提供了理論武器。然而,在對中西方領導力進行深入研究後,翰威特大中華區首席領導力顧問弗蘭克卻提出:“如果你直接把西方領導力理論拿到中國用,一定會失敗;但是如果你借鑒了西方的理論框架,同時又考慮到了中國的文化和國情,把兩者結合了,你就能夠成功。”他的話無疑對我們學習和引進西方領導力理論提了個醒。

綜觀西方領導力大師的理論,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共識: 實際上,領導力並不是為那些身處高位的人而保留的。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我們都可以發現領導力,而具備領導力的人就是領導者。同時,幾乎所有的領導力大師都認同“領導力與職位無關”這個觀點。但是,在一個商業組織中,如果一名員工在工作中表現出了足夠的領導力,他往往很快會被組織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上,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如果一個領導者已經宣布退居二線,並不在組織中擔任某一職位,卻仍然能對企業和繼任者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這是領導力在更高層次上的體現。

柳傳誌就是這樣的一位領導者。2005年,柳傳誌宣布退居二線,不再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但是,在往後直到2008年底柳傳誌複出的那段時間,全世界都認為,為聯想集團製定戰略的是柳傳誌而不是楊元慶,在柳傳誌不參與聯想集團具體事務的“後柳傳誌時代”,柳傳誌仍然是聯想的靈魂。

在更多方麵,聯想集團仍然表現出了與柳傳誌時代一脈相承的風格,以至於人們會有這樣一個印象: 柳傳誌其實並沒有離開。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過去20年中柳傳誌為聯想打下的烙印:“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管理三原則和充滿中國智慧的商業理論,以及在聯想發展壯大的各個階段所表現出的領導力。

可以說,柳傳誌就是聯想的核心競爭力。國內有很多企業早就提出“學習聯想”,在關於聯想和柳傳誌的報道中,如“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入模子”、“退出畫麵看畫”、“拐大彎”、“別拿長跑當短跑”、“鴕鳥理論”、“把5%的希望變為100%的現實”等反映聯想管理精髓的詞彙和相關的故事隨處可見,這讓聯想至少在方法論上成為了一家並無秘密可言的公司。但同樣的東西,卻是柳傳誌一用就靈,任何人都難以複製!說到底,還是人的因素在起決定作用。

在一次接受采訪中,柳傳誌稱,他並不願承認聯想“偉大”,他隻將自己的成績歸為兩點: 持續和發展。前者指聯想基業未絕,後者指它仍能不停壯大。這是典型的柳傳誌風格: 在聯想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柳傳誌的角色在不斷發生變化,但他卻始終能堅持追求一些樸素的目標,達成外界難以想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