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富到首善,這兩位傑出的商業英雄無疑是柳傳誌心目中的榜樣。柳傳誌也一直把“所有受益於時代者,都有義務回報社會”作為聯想履行社會責任的座右銘。
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2008年底,聯想累計向社會捐助的公益資金達8000多萬元,但是柳傳誌並不看重這些數字。在他看來,企業家回報社會,更多的是看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也不是捐點錢這麼簡單,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真正做一些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事情。他極為反對應景式地去做公益,而強調要有計劃地、實實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聯想做公益有兩個主要方式: 一個是傳統的慈善捐贈方式;另一個是公益創投,道路不同,卻殊途同歸。
最近這幾年,聯想的兩個主要目標是明確作為“新世界企業”的定位與創業特性,並為打造強勢的企業品牌建立信任基礎。與此配合,聯想開始設立各種以支持人們創業脫貧為重點的戰略慈善項目,力爭到2010年能夠完成資助10萬人創業的目標,至今這些項目已經資助了超過5萬人。此外,聯想還積極從資金、物資與人才方麵資助小額貸款事業的發展,使更多的窮人能夠獲得創業脫貧的啟動資金。聯想還試行了讓員工深入到聯想的慈善合作夥伴中進行親身體會的項目來鼓勵員工參與公益事業,並設立了一項新的基金來支持員工在所在社區進行社會創業活動。
聯想之所以如此大力鼓勵支持公益創投,柳傳誌說,“在中國考慮就業的問題可有兩個角度,其一是拉動內需,其二是社會穩定。就業問題解決不好,什麼事也做不了。”
正是憑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慈善心,柳傳誌帶領聯想積極倡導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為建設和諧社會、發展國民經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10年5月30日上午,第十屆亞太華商領袖論壇暨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頒獎盛典在海口正式舉行,來自亞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華商領袖出席了大會。作為中國企業家的傑出代表,柳傳誌榮獲年度“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可謂實至名歸。
如果說把聯想經營好是柳傳誌領導力的集中體現,那麼帶領聯想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並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無疑是柳傳誌領導力的升華。
江海之所以能彙聚百川,就是因為它處於百川的下遊,正是江海處於百川之下的位置決定了它百川之王的地位。領導者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成功地領導下屬,就必須堅持“善下”。領導學認為,領導者對下屬保持一定程度的謙讓、尊重,能激發下屬的進取心,給下屬創造出一個較好的發展空間。
平庸的企業家會認為,從他們登上總經理的位子起,就登上了人生的頂峰。卓越的企業家則會認為,自己的事業才剛剛開始,還需要繼續帶領大夥兒一起努力,一起奮鬥。
一個優秀的企業絕不是某個單一的因素造成的,但有一個相同的決定性因素——都有一個有著遠見卓識、充滿智慧的領導者。
柳傳誌作為聯想這艘大船的船長,手下的水手眾多,當中絕大多數都在船長的指揮下,為了大船的目標齊心協力。是什麼造就了柳傳誌如此強大的凝聚力?是什麼讓柳傳誌有如此驚人的個人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誠信。對做企業的人來說,失信往往就是失敗的前奏。孔子有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領導者的誠信至關重要,史上有“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因失誠信而失去江山,這類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柳傳誌帶領聯想艱難跋涉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誠信對於一位領導者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有了它,他才能夠領導人們到達“承諾之地”,沒有它,就會在希望失落的荒漠上徘徊不前。
毫不誇張地說,“誠信”是柳傳誌的立身、立言、立業之本。
從中國近30年的商業發展曆程來看,最終能成功的大企業家都是誠信大家,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誠信對一個人走向成功所起的作用。
管理企業,柳傳誌有著名的管理三要素: 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在自我管理上,柳傳誌的三大法寶就是: 誠信,學習與反思,責任感。
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並不容易,但也並非沒有可能,隻要認真做好自我管理,以誠信凝聚追隨者,以學習和反思提高自身素質,以責任感感召員工和社會,你便是成功的領導者。而柳傳誌在自我管理上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領導者作為企業的掌舵人,其指出的方向和倡導的價值觀能不能贏得追隨者,靠的不是口號,而是行動。追隨者判斷領導者是否稱職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因此,一個領導者必須言行一致。要想真正領導別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取信於他人,隻有如此,一個隊伍才能忠於共同的願景,勇往直前。
第二,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古語有雲:“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個好的品質,能夠正確地認清自己,對領導者而言尤其重要。提高自身素質的方法有不少,其中最有效的兩條就是: 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學習,還要善於學習,向比自己優秀者學習,向競爭者學習;從書本中學習,更要從實踐中學習。保持謙遜的姿態,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彌補企業發展的不足。
第三,強烈的責任意識。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領導追隨者奔赴共同的願景,這是領導力的核心,也是領導者的普遍共識。彼得·德魯克說:“領導力不是頭銜、特權、職位和金錢,而是責任。”這個責任不僅僅是對企業、對員工,更要對社會。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企業的發展需要良好有序的社會做背景,而一個有序的社會更需要成功企業的支持。這正好印證了柳傳誌一直強調的那句話:“所有受益於時代者,都有義務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