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要有兩大職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信用體現在政府的公共管理行為和公共服務活動中。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決定了公共產品隻能由政府來提供。長期以來,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采取城鄉、地區差別對待的做法,這也是造成“三農”問題累積的重要原因。本章主要討論政府信用與公共產品的公平供給,筆者認為,公共產品的不公平供給會削弱政府的信用,進而提出了解決公共產品公平供給的對策。
一、公共產品與公平
公共產品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不完全具有這兩種特征的稱為“準公共產品”,如公園、電影院等。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有:一是非競爭性。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例如國防保護了所有公民,其費用以及每一公民從中獲得的好處不會因為多生一個小孩或一個人出國而發生變化。二是非排他性。即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氣中的汙染是一項能為人們帶來好處的服務,它使所有人能夠生活在新鮮的空氣中,要讓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鮮空氣的好處是不可能的。很多情況下,這兩個特征不一定同時存在。如果某種物品隻存在一個特征,可稱其為“準公共產品”或“混合品”。
純公共產品是同時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務,比如國防、法律、治安、製度安排等。準公共產品是具備兩個特征其中之一的物品和服務,包括由私人部門生產的公共產品和由公共部門提供的私用品。準公共產品依據特征不同可以分為三類:排他性公共產品(excludablepublicgoods),即具有排他性的非競爭性物品,如有線電視節目,比較適合私人企業來生產;擁擠性公共產品(congestiblepublicgoods),即在沒有太多的使用者時具有非競爭性,但在消費者的人數太多時額外消費者的邊際成本上升(或給其他消費者帶來成本)的物品,大橋、高速公路等就是擁擠性公共產品的很好例子;俱樂部物品(clubgoods),即在使用者人數相對較少時就出現擁擠現象的擁擠性公共產品,像高爾夫球場、遊泳館等。
按照地域劃分,公共產品可分為全球性或國際性公共產品(globalorinternationalpublicgoods)、全國性公共產品(nationalpublicgoods)、區域性公共產品(regionalpublicgoods)和地方性公共產品(localpublicgoods)。全球性公共產品是指多國公民能同時享用的公共產品,其收益外溢到其他國家,比如大氣層的保護;全國性公共產品是指一國公民都能毫無額外成本地享用的公共產品,如國防、法律製度等;區域性公共產品是指某一地區的居民能夠享用的公共產品,如“三北防護林”使西北幾個省區受益;地方性公共產品是指某一個地方(如城鎮、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產品,如街燈使附近的居民受益最大。
由於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私人和企業一般不願意提供公共產品,國家成為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主要包括法律法規、國防安全、社會秩序、司法服務、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研究、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等。
國家提供公共產品,其核心要旨在於國家提供公共產品所體現的公平性。唯有公平,才可以體現政府信用。因為從公有製的屬性來看,全體人民都應該公平地享受改革開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成果。一旦國家在物質產品、製度和政策供給方麵出現差別性對待,就會出現被非公平對待的群體,也就意味著政府失信行為的發生。公共產品的本質屬性在於它的公平性,這種公平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一是供給取向的公平性。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出於彌補市場失效、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同時還要求實現社會總福利和人均總福利的最大化,要求政府必須按照社會公眾的集體意願提供公共產品,而不是以獲取利潤為最終目的。二是供給機製的公平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或個人出於逐利的動機,不願意去經營這些可以“搭便車”的公共產品,為了彌補這種“市場失效”,就得由政府建立一種公平公正的供給機製,向社會所有成員提供這些公共產品。不僅提供這些公共產品的經費主要來源於稅收,富人多納稅、窮人少納稅甚至不納稅,而且其供給也不都是通過市場機製等價交換,少花錢甚至不花錢也可以獲得。三是供給過程的公平性。公共產品本身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所以在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不可以拒絕“搭便車”的情況。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權使用或消費公共產品,而這種使用或消費通常又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使用或消費,它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四是供給結果的公平性。公共產品一旦生產出來,社會成員就可以公平地享用。純公共產品的付費和使用這兩個環節存在著時空錯位,這是公共產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