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鐵達尼號沉沒之前,有許多人預知她將會沉沒。當時,英國的實業家約翰·歐納因為一筆商業貿易必須趕回美國,他好不容易弄到鐵達尼號的船票,那是1912年3月23日的事,當時鐵達尼號的處女航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騷動,要想弄一張船票並非易事。但是在動身的前10天,歐納連續兩個晚上做了同樣的一個不吉利的夢。夢中他看見鐵達尼號沉沒在大海之中,許多大人小孩被無情地拋向海麵。歐納被這個夢困擾著,感到十分不安,最終決定取消旅行。
住在加拿大維尼培克市的教會牧師查爾斯·摩根,也做了巨輪沉沒於大海的噩夢。海難發生的下午,摩根牧師為傍晚禮拜的內容思考了許多,疲倦之餘便打起盹兒來。他在夢中看見一幅駭人的景象:有一艘巨輪航行於海麵上,突然天空轉暗,濃霧彌漫,這艘巨輪在迷霧中撞上冰山,甲板上充滿了求救呐喊、號啕大哭的聲音,人們爭先恐後地登上救生艇。最後,這艘巨輪傾斜著沉入海底,這時候,甲板上傳出了讚美歌。
鐵達尼號沉沒之後,全世界為之轟動,關於它沉沒原因的各種猜測紛紛出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木乃伊的詛咒”了。
1900年左右,考古學者在埃及古墓中發掘出一具石棺,石棺上刻著這樣的咒語:“凡是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會遭難。”不過,熱心研究的考古學者並不在意咒語的內容,依舊打開了石棺,石棺中躺著一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木乃伊。
當時石棺被運到英國,在大英博物館中供民眾參觀。可是不久後,當時一位參與考古的成員回到英國後突然莫名其妙地猝死了;後來參加發掘石棺的考古學家也接二連三不明不白地去世。於是博物館決定將石棺移至民眾看不到的地方,以避開慕名而來的大批好奇的參觀者。10年之後,一位富有的美國實業家,欣聞這一消息,要求博物館將石棺和木乃伊賣給他。最後,這位實業家終於如願以償,購得石棺和木乃伊。當他想把它們運回美國的時候,剛好碰上了鐵達尼號處女航,因此他便將石棺和木乃伊托鐵達尼號運送。但是當時沒有人注意到,石棺上咒語的最後一句是:“凡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會遭難,將被海水吞沒”。
王恭廠大爆炸
300多年前的一天,北京城曾經發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這次爆炸原因不明、現象奇特、災禍巨大、死傷慘重,是“乃古今未有之變也”。
明代自永樂年起火器製造就有了很大發展,駐守京城的京軍所設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中神機營是明軍的主力部隊,配備有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和最強的兵力,為此明末的北京城內先後設立過6處火藥廠局,凡是京營火器所需的鉛、火藥都是由王恭廠製造,以備京營來領用,可見王恭廠當時是作為工部製造、儲存火藥的火藥庫。
1626年5月30日上午9時(即明熹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時),位於北京城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了一次離奇的大爆炸事件。這次爆炸範圍半徑大約750米,麵積達2·25平方千米。王恭廠所在位置是:大約今西城區新文化街以南、象來街以北、鬧市口南街以東、民族宮南街以西的永寧胡同與光彩胡同一帶(見明代張爵《京師五城坊卷胡同集》)。關於大爆炸的情況,在《明實錄·熹宗實錄》《國榷》、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誌》、北京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宸垣識略》中都有記載,尤其是根據當時屬於官方的、相當於現在政府新聞公報性質的邸報底本,佚名抄撰的《天變邸抄》對王恭廠災變記述最為詳細。這部著作是最早記述王恭廠災變的著述,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流傳於明朝天啟末年。就連明代佚名小說《杌閑評》第四十回也把這一事件寫進了情節之中,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天變邸抄》對這次災變的描述是:天啟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時(天啟丙寅即天啟六年),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從東北方漸至京城西南角,灰氣湧起,屋宇動蕩。須臾,大震一聲,天崩地塌,昏黑如夜,萬室平沉。東自順城門大街(今宣武門內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長安街),西及平則門(今阜成門)南,長三四裏,周圍十三裏盡為齏粉,屋以數萬計,人以萬計。這次爆炸中心的“王恭廠一帶糜爛尤甚,僵屍層疊、穢氣熏天……”
正在爆炸中心範圍內,走在街上的官員薛風翔、房壯麗、吳中偉的大轎被打壞,傷者甚眾,工部尚書董可威雙臂折斷,禦史何廷樞、潘雲翼在家中被震死,兩家老小“覆入土中”,宜府楊總兵一行連人帶馬7人沒了蹤影。承恩寺街上行走的女轎,事後隻見轎具被打壞在街心,女客和轎夫卻都不見了。
更有甚者,炸飛的“大木遠落密雲”,石駙馬大街上有一2500千克重的大石獅竟被擲出順成門(今宣武門)外。中心區以外也受到強烈的衝擊波影響,皇上感到大震,起身便衝出乾清宮直奔交泰殿,(情急間)“內侍俱不及隨,止(隻)一近侍掖之而行”,這時“建極殿檻鴛瓦飛墮”,正中近侍頭部、腦漿迸裂,而“乾清宮禦座、禦案俱翻倒”,正修建大殿的工匠,因“震而下墮者二千人,俱成肉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