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野人怪獸(4)(2 / 2)

對種種腳印,學術界的看法不一,有人對其持否定態度,認為它可能是大型哺乳動物留下的,還有人認為它是經風吹日曬擴大和變形的結果。但克羅寧則根據自己親眼所見的腳印,認為這些腳印是新鮮的,不可能是風吹日曬變形的結果。人類學家切爾汗茨基認為雪人腳印與大猿以及舊石器時代中的尼安德特人的腳印更相似。

通過許多考察隊的考察,得到的雪人印象是:身高1·7~1·8米,身體健壯,滿身是棕紅帶黑色的毛,敞披肩上;麵部無毛,較為平坦,下頜粗壯,牙齒很大,口也很寬;頭呈圓錐形,頂部尖;兩臂幾乎長達膝部;用足行走;能發出刺耳的大叫聲;受驚時如在多石、雪深的地方則用四肢行走。

目前學術界對“雪人之謎”的看法頗不一致,有人根據此地險惡的地理環境以及沒有找到“雪人”存在的直接證據而否定它的存在,認為可能是熊一類的大型動物;也有人認為“雪人”可能是大型靈長類動物;還有人認為“雪人”可能介於人和猿之間,即比猿高等些、比人低等些、至今科學界尚不知曉的一種高等靈長類動物。

到目前為止,有關“雪人”的線索仍然停留在腳印、頭發、傳聞和目擊者的報告上,還拿不出真憑實據。但是,據研究,雪人不僅僅是一種猿的活化石,而且是活生生的可供我們對人類進化史進行研究的活標本。種種分析與推論中,呼聲日益高漲的觀點是:所謂的“雪人”可能是中國南部的巨猿保存到現在的代表。當然,要想揭開西藏“雪人”之謎,還有待於科學家的努力和確鑿的證據。

苗人說的“野人故事”

元寶山位於九萬大山山脈的東麓,為廣西融水縣境內第一高山,廣西第三高山,方圓達3900公頃,有四大主峰,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境內山高林密,當地農民稱常有“人熊”出沒,也發生過打死“野人”的事例。據說當年擊斃“野人”的火槍猶存,山上有“野人瀑”“野人泉”遺跡,苗民中還流傳著“野人歌”。多年來,與“野人”遭遇的事例不斷發生。1980年農曆正月初七,一個名叫卜小球的村民捕獲到一頭小“人熊”,由於太像人了,被他放走。1991年和1992年守林人兩度見到高達2米渾身披毛的“野人”。1994年4月,《柳州日報》和上海《新民晚報》的6名記者組織了一個小型考察隊,進山考察大腳印和一些奇異現象。1995年5月,在中國林學會的支持下,一支由中外學者組成的“元寶山野人國際考察隊”對元寶山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我國野人研究專家周國興同誌擔任隊長,美國華盛頓州大學著名的美洲野人“沙斯誇支一大腳”研究權威克蘭茨教授任副隊長。參加聯合考察隊的還有日本及台灣地區的學者,以及當地考察人員,共計15人。在擊斃“野人”的第七代孫的帶領下,我們考察了當年打死“野人”的白虎嶺“野人瀑”。據稱,曾有一對“野人”在瀑布源頭的小池邊洗頭,雄野人被擊中後墜落到瀑布裏,雌“野人”失偶後在此號泣數日,由此,苗民中流傳開“野人歌”來訴說這一不幸事件。那位後代向我們顯示了擊斃“野人”的火槍。那是一根很不起眼的土槍,難以相信它能擊中百米之外的“野人”。

考察隊還在元寶山腳下的培秀村考察了“野人泉”,在泉頭豎立有一塊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雙龍泉碑”,該泉池是由當年培秀村的財主蒙老賞指揮修建。碑的珍貴之處在於其右下角有一“野人戲馬”浮雕,“野人”高齊馬頭,彎腰屈膝,據稱是根據蒙老賞捕獲並馴養的一個“野人”而雕刻的。不過根據浮雕的形象,與其說是“野人”,不如說是猴子(短尾猴)更合適。之後,考察隊在蘭坪峰上現場調查了20世紀90年代初守林人目擊“野人”的情況。根據他們描述的“野人”形象與動作,特別是雙腳直立行走時的擺狀態,見到人後會笑著頭晃腦的姿態,讓人懷疑它是否為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