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7日,英國動物學家克隆寧、埃默瑞與兩名尼泊爾舍巴族助手在聖母峰與金城章嘉峰之間三千多米的阿安穀地上紮營。他們宿在與康格瑪山相連的山脊上。這個山脊地形險峻,地上覆蓋著白雪,雪地上完全沒有獸跡。次日拂曉,他們鑽出帳篷,卻發現雪地上有十多個清晰的腳印。這腳印一左一右,排列得特別清楚,甚至顯示出腳趾和腳掌的細節。每個腳印長27·5厘米,寬15·2厘米,兩個腳印間距非常短,通常小於30厘米,似乎雪人在緩慢、謹慎地步行。
他們說,由於到達這裏必須攀登一處非常陡峭險峻的山坡,如果不是力大無窮、身手敏捷的動物,是不能爬越這樣的障礙的,他們拍下的足印照片同1951年錫普頓拍下的極為相似,看上去好像是一保持直立的巨猿留下的。
他們相信那是“雪人”的腳印。克隆寧後來寫了一本書,認為“雪人”可能是遠古時代亞洲巨猿的後代,這些巨形類人猿可能在新生代中期與更先進的直立猿人競爭失敗而逃進喜馬拉雅山的山穀中。
1979年11月,一支英國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開始攀登喜馬拉雅山。11月10日,隊員愛德華茲和艾倫在返回基地途中,在海拔5000米處的一個天然洞穴附近的雪地上發現了一些類似人留下的腳印。
這時,兩人忽然聽到“長達5~10秒鍾的尖叫聲,完全不像人發出的,聽了令人毛骨悚然”。他們相信,附近一定有“雪人”存在。
第二天,全體隊員在隊長懷特率領下來到那裏,看到了更多的腳印,腳印有大有小,顯示有兩個或更多的“雪人”到過這裏。懷特說:“我相信山上必有一種動物學家們所未知的動物。”
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我國西藏地區,也多次有發現“雪人”足跡的報道。
特別是1972年12月,駐伸巴地區的邊防部隊曾接到邊民的報告,說兩個能直立行走的動物經常來偷牛羊,它們不是把牛羊咬死,而是成群趕走,看管起來慢慢吃。邊防軍出於為民除害,派一位副團長帶著幾名戰士上了山,很快便找到了兩隻怪獸。在相距四百多米處,戰士們開槍打傷了一隻,另一隻逃走了。但受傷的那隻怪獸竟抱起一塊三百多斤重的大石頭朝開槍的人衝來,沒衝多遠就倒下了。
據戰士們說,這個怪獸長得像猿又像人,尖尖的頭頂,長著二十多厘米長的棕紅色頭發,有眉骨,大嘴,牙齒尖利,前肢很長,沒有尾巴。在場的官兵沒一個人見過這種動物,但由於當時交通、通訊條件的限製,這個很可能是“雪人”的怪物屍體就被白白拋棄掉了。
1985年10月,有一浙江個體戶牙醫到那曲羌塘為人醫牙,在乘汽車返回拉薩途中,見一群野驢從山中狂奔而出,後麵有一棕色怪獸緊追不舍。野驢放蹄疾馳時,時速可達百裏,但不一會兒,一頭落伍的野驢竟被棕色怪獸攫去。他認為這個怪獸與人們描寫的“雪人”很相似。
另有一則經由多方轉述時間不詳的傳聞,據說有二人入藏貿易各剩一騾,山行迷路不辨東西。忽有十餘物自懸崖躍下,他們疑是“夾壩(劫盜)”。走近一看,都有二米多高,身披黃棕色長毛,似人非人,語音清晰難辨的怪物,二人戰顫地以為必死無疑。然而這些怪物不但無加害之意,反而把他們夾在肋下翻山越嶺,輕捷有如猿猴飛鳥,送到大路旁而去。這一傳聞被多種讀物所援引收錄。
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舍巴族人早已知道“雪人”的存在,他們稱“雪人”
為“耶提”,說它棲息於喜馬拉雅山最高的森林地帶。那裏灌木叢生,人跡罕至。它離開密林到雪原上時,人們才得以看到它或發現它的足跡,舍巴人認為,“耶提”到雪原上來是為覓食一種含鹽的苔蘚。有的藏民把“雪人”叫做“崗位倉姆吉”,意即雪山上的“野人”。據說“雪人”體型高大,兩米左右,全身披淺灰色長毛,頭發為棕黃色,直立行走,快捷如飛,以食草根、捕捉雪兔、雪雞等小動物為生,力大驚人,敢與凶猛的灰熊搏鬥。因為它生活在雪山之上的懸崖絕壁、冰川雪嶺之中。毛色又幾乎與積雪荊芥相混,發現實屬不易,兼之它極為機靈,一有響動就飛速避匿,所以照相機也很難捕捉它的蹤影。自1956年中國“雪人”考察隊成立以來,幾番探尋,也隻拍得幾個腳印,迄今未見到雪人的確切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