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期刊、報紙文章(1 / 3)

[1]王邦佐,謝嶽.社會整合:21世紀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使命[J].學術月刊,2001(7).

[2]王長江.正視執政黨建設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J].領導科學,2012(1).

[3]梁妍慧.論執政黨的社會整合[J].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2008(1).

[4]朱前星.社會整合與執政黨的功能調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5).

[5]朱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軟實力價值意蘊的四個維度[J].理論與改革,2012(2).

[6]劉舒,薛忠義.論執政黨凝聚政治共識的基本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2(12).

[7]夏德峰.社會權利的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J].社會主義研究,2012(1).

[8]蔣建新.社會整合視域中的製度建設——應對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的政治學思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1).

[9]謝麗威,韓升.社會整合視閾內的包容性社會發展模式構想[J].學習論壇,2012(10 ).

[10]王桂芬.多元文化時代價值觀變遷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共識[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6).

[11]薛俊強,黃曉鋒.現代社會的理性重建與整合——哈貝馬斯與馬克思社會曆史理論的“公共性”價值意蘊及其比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4).

[12]康來雲.從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看社會整合的路徑選擇[J].學習論壇,2012(10).

[13]塗小雨.轉型期執政黨社會整合麵臨的新挑戰[J].理論與改革,2010(4).

[14]袁君剛.係統整合與社會整合:分析現代社會秩序的兩種邏輯[J].理論月刊,2011(7).

[15]李倩.公共政策執行視閾下的中國社會整合研究[J].理論導刊,2011(11).

[16]劉惠.社會公正:當代中國社會整合的基本準則[J].齊魯學刊,2011(1).

[17]莊鋒.試論社會轉型加速期的利益分化與政治整合[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2).

[18]謝嶽.組織結構的製度化重建:開放社會的政治整合[J].天津社會科學,2002(2).

[19]楊超,李川.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國共產黨社會整合功能的優化[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2).

[20]吳素雄.當代中國社會分化與中國共產黨整合功能的重新定位[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1).

[21]李金.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整合問題[J].探索,1999(2).

[22]李紅凜,李衛華.論社會整合機製[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

[23]戴桂斌.社會轉型與社會整合[J].求實,2003(3).

[24]桑學成.論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J].群眾,2002(4).

[25]程竹汝.中國共產黨與社會整合[J].學習與探索,1999(5).

[26]李慶華,梁麗萍,趙慧珠.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利益整合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3).

[27]吳忠民.從平均到公正: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J].社會學研究,2004(1).

[28]虞崇勝,王洪樹.協商合作:公共決策中民意表達與社會整合的新途徑[J].行政論壇,2008(3).

[29]齊先樸.論增強黨在信息時代的社會整合功能[J].中州學刊,2008(1).

[30]劉惠,胡建.思想政治工作:執政黨社會整合的重要手段[J].求實,2008

(10).

[31]魏崇輝.社會轉型期的政治整合、政黨權威與政治成熟[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5).

[32]王誌勇.轉型期我黨社會整合功能麵臨的挑戰與製度應對[J].湖北社會科學,2008(11).

[33]江明生.提高黨整合社會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學術論壇,2008(4).

[34]羅峰.和諧社會視野下執政黨的社會整合[J].探索與爭鳴,2008(8).

[35]武振華.論執政黨的社會整合功能[J].理論學刊,2009(4).

[36]塗小雨.實現社會整合與促進社會和諧探析[J].理論前沿,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