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談正好.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政治整合[J].甘肅社會科學,2000(1).
[38]王紅衛.完善黨的利益整合機製: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訴求[J].甘肅理論學刊,2008(4).
[39]邵宇.轉型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整合功能探析[J].湖湘論壇,2008(2).
[40]鍾添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與拓展[J].求索,2008(9).
[41]杜紅旗.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社會整合[J].社會科學戰線,2008(2).
[42]劉仁春,劉大為.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利益分化進程中的政治整合[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43]華學成.社會轉型期政治穩定要素的整合[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5).
[44]嚴學鈞.公共性:社會整合的價值關切[J].前沿,2008(5).
[45]張陟遙,張惠玲.論轉型期社會結構分化與執政黨社會整合功能[J].湖北社會科學,2006(4).
[46]朱前星.淺析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整合[J].理論前沿,2006(17).
[47]楊鬆.政黨權威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J].學術界,2001(4).
[48]李朝智.社會轉型期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環境、特征探微[J].理論月刊,2001(3).
[49]朱勝.新時期我國城鄉差距“剪刀差”的新表現[J].統計與決策,2007(9).
[50]李學增,程學斌.中國城市各階層的利益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1997(6).
[51]李青宜.我國當前突出的社會矛盾——利益矛盾探究[J].理論視野,2004(4).
[52]閻誌剛.社會轉型與轉型中的社會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1996(4).
[53]衛興華.我對公平與效率關係的理論見解[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54]楊超.論轉型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整合功能的優化[J].嶺南學刊,2004(2).
[55]張宛麗.現階段的社會群體利益關係[J].浙江學刊,1997(1).
[56]齊明山.公共行政的熵值效應——管理效率遞減規律初探[J].公共行政,2000(1).
[57]劉祖雲.社會轉型:一種特定的社會發展過程[J].上海教育,2006(Z1).
[58]閆洪超.中國地區收入差距現狀及原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9(8).
[59]劉鵬,郭慧.和諧語境下的利益分化與社會整合[J].理論研究,2008(1).
[60]邵宇.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執政黨社會整合能力建設[J].理論導刊,2009(6).
[61]楊文海.基於利益均衡與整合機製的和諧社會構建[J].黨史文苑,2008(8).
[62]梁妍慧.重構執政黨聯係群眾整合社會的有效機製[J].新視野,2002(1).
[63]王麗華,嶽長林.增強利益社會整合功能、努力構建和諧社會[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
[64]楊銘光,舒丹.強化社會整合的對策性思考[J].黑龍江史誌,2008(14).
[65]徐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輿論導向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09(2).
[66]塗小雨.論政黨功能與社會整合[J].黨政論壇,2011(10).
[67]陳曉莉.農村社會管理中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整合功能[J].理論探討,2011(3).
[68]張鳳榮,王晶.關於中國農民信仰整合作用的經驗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1(4).
[69]劉江寧,周留征.社會轉型期民間信仰的功用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1(11).
[70]廖誌誠.大眾傳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傳播[J].理論探索,2011(4).
[71]閆闖.象征性社會秩序探究[J].晉陽學刊,2012(5).
[72]唐文玉.區域化黨建與執政黨對社會的有機整合[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1).
[73]羅大文.社會衝突論研究述評[J].前沿,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