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明從來沒有遭遇過這樣嚴厲的指責,她哭了,工作了幾年時間,她獲得過極高的讚譽,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從沒有人對她說這麼嚴重的話。可這一次不同,她知道自己的確犯了嚴重的失誤,後來,每當領導強調幼兒工作的安全問題的時候,雖然領導是不點名地講述“圖釘的安全隱患”,但是每當講起這個事件,她都如坐針氈,而且,每次講完這個問題,領導總是很有意味地給她遞來一個囑咐的眼神!
這樣幾次之後,趙立明終於覺得很痛苦,而且無法抹去那件事情在心裏留下的陰影,於是她辭職了。一個曾經最優秀,有前途,有愛心的老師,因為一枚小小的圖釘,改變了自己一生的職業選擇!
心理學專家支招
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麵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就有更多的人往牆上塗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相反,在一個很幹淨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地上一旦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跟著隨地亂扔垃圾,內心也沒有罪惡感。
走向職場,每個人都不能縱容自己。縱容自己,就是給自己錯誤的機會。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所以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失,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自己就會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
而且,做任何事和任何工作的時候,我們都要給自己一把標尺。尤其要強調的一點是,任何工作都有其核心的任務。例如,財務工作就一定不能貪圖金錢;幼兒教育工作就一定注意“保教結合,以保為主”等職業基本準則。如果違背原則,那麼這個失誤可以彌補,但同時也會被人們記住,影響自己的長遠發展。
責任分散效應——用責任感,成就自己的不可替代
責任分散效應還有個名字叫做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對某一件事,如果是單獨的一個人被要求去完成,這個人的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人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這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單獨的個人麵對困難或遇到責任時往往會退縮,容易寄希望於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有這樣的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那是1964年的某一天,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到凶手。當她絕望地喊出“有誰救救我”的時候,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凶手嚇跑了。
可是當一切恢複平靜後,凶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凶手又逃跑了。
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凶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麵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鄰居中至少有三十幾個人到窗前查看情況,但是遺憾的是卻沒有一個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也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隻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旁觀者的心理,對於公司來說,每個領導者都害怕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誰都隻管自己的事。
飛機上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年輕的空乘不小心把水灑在了旅客的身上,旅客穿著濕乎乎的衣服當然非常難受,自然就開始發火,質問這名空乘是怎麼回事。
看到旅客的憤怒之後,這名年輕的空乘更加緊張了,她其實很想用毛巾給旅客擦拭一下,但是又害怕旅客更嚴厲的嗬斥,所以,就很客氣地對顧客說:“先生,對不起,剛才我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