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創意階層與創意城市(1 / 3)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

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意人”。創意人所共有的精神氣質,使得他們有別於周邊人群;而這種氣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他們對居住地、工作方式等的選擇。因此,就城市而言,能否為創意人提供適合的、富於創造活力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是一個城市創意產業活力大小的重要標誌。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約翰·M.埃格教授明確提出“創意社群”(CreativeCommunities)的概念。他在《創意社群》一書中認為,社會應該不斷努力培育和擴大“創意階層”(CreativeClass),透過創意階層的創造力和對文化藝術生活的要求,確認文化藝術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起一個能充分利用文化、藝術、商業以及社區幾者之間重要聯係的社群。

創意階層在美國已經形成,理查德·弗羅裏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書中認為,美國社會分化成四個主要的職業群體:農業階層、工業階層、服務業階層和創意階層。創意階層包括一個“超級創意核心”(supercreativecore),這個核心由“從事科學和工程學,建築與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的人們”構成,他們的工作是“創造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的創造性內容”。除了這個核心,創意階層還包括“更廣泛的群體,即在商業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關領域的創造性專業人才”。弗羅裏達基於美國的情況,認為創意階層目前在經濟中呈上升趨勢。此後,其又在《創意時代的歐洲》一書中提出“創意階層指數”(EuroTalentIndex)的概念。創意階層指數,即創意從業人數占整個從業人數的百分比。美國擁有相對最高比例的創意人員,接近30%;比利時、荷蘭、芬蘭緊隨其後,均超過28%。除上述各國外,還有英國、愛爾蘭和丹麥,這些國家的創意產業從業人數均超過藍領工人數。然而也並不是所有參與比較的國家都已經成功地轉型到創意型經濟或是以創意為主的就業結構,如意大利和葡萄牙,創意人員的比例均低於15%。

簡·雅各布斯認為:“城市是一個極富動態的地方,在那些成功的區域這一點更是突出,那些區域為成千上萬人提供了規劃的肥沃之地。”創意城市的發展依賴創意人才資本的投入產出和創意階層的崛起。創意產業建立在教育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其發展依托於公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和創造力的提升。對於創意城市發展來講,洞悉創意人才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創意人才擁有他們共同的特點:獨立性強,流動性強,科技含量高;他們具有化傳統為現代(turntraditionintomodern),化現代為時尚(turnmodernintofashion),化時尚為體驗(turnfashionintoexperience),化體驗為互動(turnexperienceintointeractive)的獨特能力。所以,要吸引創意人才,城市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社會自由、開放,政治穩定,政策透明。

(2)法規全麵靈活,尊重法治精神、政府廉潔,使知識產權得到保障。

(3)社會包容性強、多元及多層次,提供可以使創意人才嚐試及創新的空間,不會遇到排斥。

(4)文化活動多姿多彩,社會有文化深度及獨特性,使創意人才不斷接受新意識形態衝擊,容易找到新題材及新靈感。

(5)良好的培訓再學習條件和生活居住環境。

目前,中國的創意階層遠未成型。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中國製造”到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中國創意”,創意人才的極端缺乏已成為製約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瓶頸。與此相關的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音像業、演出業、娛樂業、藝術培訓業、文化旅遊業、群眾文化業、圖書館業、文物業、博物館業、會展業、廣告業、谘詢業、博彩業、競技體育業等也正在蓬勃發展,但相應的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現象日益突出,培育、形成一個服務於創意產業的階層已顯得刻不容緩。

中國有沒有希望形成自己的創意階層呢?除了依照弗羅裏達的“3T理論”——科技(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寬容(Tolerance)外,還需注重對創意人才來講十分重要的“3L”——工作(Laboring)、學習(Learning)和生活(Living)。由於創意人的工作特點和工作要求,他們對居住地、工作方式、學習等都有選擇。就城市而言,能否為創意人提供適合的富於創造活力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關鍵就是“3L”,這也是決定一個城市創意產業活力大小的重要標誌。

城市經濟學家威爾布爾·湯普森(WilburThompson)認為城市的功能就是創新的孵化器:“擁有大學、博物館、圖書館和研究所的大都市成了一個巨大的立體‘咖啡屋’,各種文化在這裏激蕩,碰撞出火花,點燃新產品和新進程之火。”而這種創意力是不熄的,因為“創意人會在一時一地聚集,躍動的人會創造出一種氛圍,吸引更多相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