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播學巨匠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提出,人類從遠古至今經曆了一個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過程,電子媒介的出現,使人類重新部落化。
博客技術提供了部落化的電子生活方式,人們開始重新模擬地球村莊式生活。博客引發了一場新的傳播革命,它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把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小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交彙起來,成為各種傳播形態的集大成者。它讓網民享受與傳統媒體一樣的話語權,其獨特的信息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更為人性化,也更容易得到傳播效果。
“博客”是“Blog”或“Webblog”的音譯,源於“WebLog(網絡日誌)”的縮寫。它是一種表達個人信息、進行網絡鏈接、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不斷更新的網絡傳播,被認為是繼Email、BBS、ICQ之後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博客讓每個參與者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信息的創造者,是個人的“虛擬主體”,個人擁有博客就有了虛擬和現實的雙重主體。
博客具有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零形式的“四零”優勢,實現了網上個人的信息編輯和言論自由,以新的傳播模式衝擊著傳統媒體,也對下一代互聯網起著關鍵作用。2005年被稱作“博客大眾化元年”,中國博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中國博客注冊人數達6000萬,當時預計到2007年將達9900萬。
博客在整合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基礎下進行了創新,使其更具開放性和建設性。最早開發博客軟件之一的Pyra公司創始人EvanWilliams認為,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sonality)。每個博客主體都能在網絡世界裏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目前,互聯網博客主要類型有以下四種。
一、明星博客
借助名人、明星本身的光環效應,吸引網民關注。名人、明星博客在博客初期傳播過程中,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徐靜蕾在新浪開設的“老徐博客”,用112天時間創下了1000萬的點擊量,堪稱中國第一博客。
明星博客最大的貢獻在於:讓每一個草根博客都夢想著自己的博客能和明星博客那樣獲得傳播的成功。為此,上百萬的網民紛紛注冊博客,帶動了中國整個博客向前發展。
二、精英博客
精英博客中的精英,具備意見領袖的氣質,他們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知名度,如學者、教授等。他們盡管沒有明星那樣耀眼的光芒和大批追捧的“粉絲”,但他們的專業知識被社會所肯定、被網民所仰視。他們是當今博客傳播的主力,能夠給網站和論壇帶來原創內容,發起很多話題和討論,促進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傳播,是博客寫作的中堅力量。
三、政治博客
政治人物或關心政治的普通公民為了表達個人政治見解,在網絡上發表政治性網絡日誌。1998年,美國人麥特·德拉吉(MattDrudge)在自己的博客網站上第一個報道了克林頓總統與白宮助理萊溫斯基的醜聞事件,被認為是最早的政治博客。此後,“9.11”事件、印度洋海嘯、伊拉克戰爭及2004年美國大選期間,“政治博客”得到了廣泛的關注。2006年2月,在“兩會”之前,人民網推出“強國博客”,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博客。“兩會”期間,強國博客推出了“兩會”代表委員博客,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在代表委員博客上留言,百姓可以與代表“零距離接觸”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