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選好地方修成樹(1 / 1)

青年作家侯波的小說這幾年開始露頭了,我感覺這跟他的小說接地氣、真誠、不端著、也不繞有關。據說侯波十八歲就在《當代》上發過小說,多年來一直“賴”在基層,潛心於底層生活中養精蓄銳,這種修不成自己不冒騰的倔勁,當下很多寫作的人失卻了,所以我很讚同他。

侯波所寫的大都是農村題材,事兒都發生在牆角旮旯裏,人呢,也都是一些相當普通、地位低下而又對自尊極其敏感、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也不乏精神層麵的追求。顯然侯波對陝北農村生活是非常熟稔的,他總是從一個生活場景延伸漫漶開去,從從容容,耐心細致。在《春季裏那個百花香》中,寫準備年貨,寫村莊曆史,寫秧歌排演,並且雜糅了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情境。小說中,除了主人公紅鞋,侯方方夫婦也塑造得立體可感。侯方方作為村長,上下協調,殊為不易。李翠翠人高馬大頤指氣使,其實膽子很小人也很善良。小說寫得根深葉茂,人物形象很飽滿,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體現出了一位作家對社會生活的把握能力。看得出,侯波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作家,對人世心存善意,作品中這些小人物,似乎都是他的親人鄰裏,他一路信筆拈來,為他們畫像,為時代立此存照。

但這些並不是侯波的全部,他的小說,其實透過小人物絮絮叨叨,在表麵飄浮的、習經見慣的世事下,我們時常會覺得有一些東西沉伏於其中,以一種我們想象不到的韌度與硬度存在於他的作品中。而正是這些東西構成了他作品的靈魂,也是他這兩年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優秀的作家在一定意義上必須是思想家,隻有賦予作品以獨特的發現、思考,創作出的作品才有普遍的價值。陝西出類拔萃的作家柳青是之,陝北作家路遙亦是之。侯波在小說中將細膩的筆觸深入到人物柔軟的內心世界去,簡單的故事有著人性的溫熱,使故事不再成其為故事,而成了一個時代的斷麵與縮影,從而引發讀者的思考,給人啟迪。

侯波生活在陝北,陝北這塊土地是一個英雄出沒的地方。清末,有一位在陝北生活多年的英國傳教士曾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著永恒過去的地方,中華文明進程中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與這個地方密切相關,有些甚至具有世界性意義。對這個地方了解越多,敬畏也與日俱增。”(史密斯《辛亥革命前後的延安》)從赫連勃勃到李元昊,從韓世忠到李自成,再到近代的毛澤東,所有中華文明的進程都在這塊土地上糾結盤旋,留有印痕,這塊土地也得以酣暢淋漓地演繹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傳奇。

在《西遊記》裏,孫悟空每每要離開唐僧時總會拿金箍棒畫一個圈兒護著師傅。而每一個作家的出生與成長,也總會有一個圈子,這個圈子就是地域文化。作家總是通過地域文化來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然後通過地域文化來傳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傳達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地域文化是作家創作永無止歇的源泉與動力,陝北厚重的曆史、渴望自由向度的精神世界是產生作家的良好的土壤,這還是一片遠未被審美開墾的處女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們期待著侯波這個年輕的作家能把根紮在這裏,不斷汲取營養與雨露,長出翠綠的葉子,開出滿眼的碎花,最後長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好樹,豐富我們的視野。

二〇一四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