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之城
2007年3月20日,在第三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重慶市“中國火鍋之都”的稱號。以“火鍋之都”命名一個城市,這在我國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最初的重慶火鍋叫做毛肚火鍋,據說起源於清末民初。重慶火鍋的雛形是重慶碼頭和街邊那些幹體力活的工人們吃的“水八塊”,這種廉價實惠、擺在街頭大眾飲食攤上的“水八塊”,其實就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把它們生切成薄片擺在幾個不同的碟子裏,泥爐上的砂鍋裏煮著麻辣牛油的鹵汁,食者自備酒,自選一格,站在攤前,拈起碟裏的生片,且燙且吃,吃後按空碟子計價,有點像今天成都人自創的“串串香”。因為它價格低廉、經濟實惠,大家坐在一起又吃得方便熱乎,所以受到碼頭力夫、販夫走卒和城市貧民的歡迎。
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慶火鍋發展得越來越壯大。今天,如果你來到重慶,必定是要感受一下重慶火鍋的。人們會發現,在重慶的火鍋店裏,選料包羅萬象,菜品發展到幾百種,囊括了食物王國裏的很多可食用之物,菜品已擴大到家禽、水產、海鮮、野味、動物內髒、各類蔬菜和幹鮮菌果等。在毛肚火鍋的基礎上,發展到清湯火鍋、鴛鴦火鍋、啤酒鴨火鍋、狗肉火鍋、肥牛火鍋、辣子雞火鍋等等,品種不下百餘種,還有為外國人準備的西洋火鍋。而重慶火鍋也以勢不可擋之勢,在全國的各大城市裏生根發芽。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在中國的任何一座城市裏,幾乎都能看到重慶火鍋的身影。
重慶火鍋在外地都能遍地開花,在重慶本市,更是最大的特色。重慶火鍋店之多,堪稱全國大城市之冠。著名的餐館,如會仙樓、小洞天、味苑等店,經營的品種就包括火鍋。坐落在“好吃街”上老資格的一四一火鍋店、七星崗的山城火鍋店、長江大橋南橋頭近些年新崛起的“火鍋姑娘”開的火鍋店,都是在專業火鍋店中很有名氣的。在市區,還出現了“火鍋群”和“火鍋街”。有的街上,四五家火鍋店開在一堆,一家挨著一家。五一路從五一電影院開始,到路盡頭的民族路口,街沿兩邊的人行道上,幾乎全都是火鍋店,像“五一火鍋”、“五二火鍋”、“對又來”火鍋、“好吃來”火鍋等等。八一路上也都是鱗次櫛比的火鍋店。市中區體育館一帶街沿,又是一條火鍋街。重慶火車站出站口的街沿,火鍋店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在重慶郊區,無論是沙坪壩、楊家坪,還是江北、南岸,到處都可以見到賣火鍋的店子,雖然沒有統計數字說明重慶到底有多少火鍋店,但據粗略估計,六七百家火鍋店是有的。
重慶人對火鍋的熱愛,堪比成都人對茶館的青睞、蘭州人對牛肉麵的癡迷。火鍋作為“熱暖團圓”的飲食象征,在全國多數地方都是冬天才賣、冬天才吃。重慶則不然,火鍋是一年四季都賣,人們是不分春夏秋冬都吃。特別是在炎夏,重慶的氣溫那麼高,38度以上的天氣往往要持續兩三個星期,照常理,人們應當找地方涼快涼快,喝點茶、吃點西瓜避暑,但重慶人吃火鍋的興趣一點也沒有減弱,照樣上火鍋店。火鍋店也正是抓住了人們的心理和習慣,大賣火鍋,從早到晚,一直是熱氣騰騰。
重慶火鍋店多,所以競爭也很激烈。各地的火鍋,幾乎都有固定的模式,變化不是那麼顯著。重慶賣火鍋的、吃火鍋的,卻是不停地在追求變化、想新的辦法。譬如湯鹵,有的火鍋店就加大糖的用量,比別的火鍋店的湯鹵味甜;有的專選優質辣椒,把辣椒末炒得很香後再入湯鹵,辣香味就比別的火鍋店突出;有的還在熬製湯鹵時加了些香料,諸如草果、桂皮、大茴香等,使香味接近鹵製品的風味等等。燙涮的原料,也越來越廣,比如說過去火鍋裏從來不用的帶魚、泥鰍、魷魚片,就連平菇、炸粉絲、麻花、芫荽、兒菜等,都成了火鍋原料隊伍中的新成員。湯鹵和原料的變化,有的是賣火鍋者想出的主意,有的卻是來自吃火鍋的人的新招。正因為如此,重慶的火鍋愈賣愈有水平,吃火鍋的人也越吃越像火鍋專家。
如此看來,把重慶叫做是“火鍋城”,可真是實至名歸了。重慶人到底為什麼這麼愛吃火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老重慶人的一種傳統。毛肚火鍋現在已經出現在重慶的大街小巷,起初是江北的商販在街頭擺上一副擔子,幾條長凳,架起一隻泥火爐,一些勞苦群眾坐於擔頭圍爐而食。沒多久,這種攤擔就遍及江北的街頭巷尾和市中區的朝天門碼頭、校場口等地。到了30年代,這種攤擔多已移到店堂,格局上升為正式的火鍋店了。雲龍園、一四一、夜光環、川道拐等毛肚火鍋店相繼出現,一些大餐館,甚至西餐館也掛出了“特設毛肚火鍋”以廣招顧客。市中心漢宮咖啡店也打出了“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的廣告牌。朝天門一家名為“紅豆”的火鍋店的宣傳牌上也曾寫道:“紅豆生南國,毛肚最相思”,很有重慶特色。從抗戰時期開始,毛肚火鍋在重慶就成為了風靡一時的特色風味飲食。它已不再隻是為勞苦大眾所喜愛,更成為重慶各階層人士共同喜愛的東西了。當時,不少達官貴人、工商仕女以及騷人墨客,一經品嚐,就對毛肚火鍋讚不絕口,並與火鍋開始結下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