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我出生於民國三十五年,即公元1946年。三年後,新中國成立。又過了三年,即1952年,我開始上學。入學以後我至少學過三輪中國曆史,但是學來學去,卻始終對民國曆史一無所知。

這種情況直到1986年才有所改變。那一年我進入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工作,開始接觸到一些民國時期的文字材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以《大公報》和《晨報副刊》為代表的報紙雜誌。從那些報紙雜誌中,我看到了一個與以往教科書完全不同的民國。

1989年以後,我們單位許多人都下海經商去了。我雖然不為所動,卻也無所事事。幾年後,我逐漸走出失語狀態,以學術隨筆的形式,將民國年間的人與事訴諸筆端,並受到許多媒體的青睞。

在寫作過程中,我發現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盡管這是一個十分短暫、而且經曆無數次戰爭(包括抗日戰爭和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時代,卻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大師級人才。因此我認為,研究教科書上看不到的民國,無論是對還原曆史的真相,還是對回答所謂“錢學森之問”,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近年來,我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又寫了不少與民國曆史相關的文章。如今能有機會將它們結集成冊,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但願它的問世能對諸位讀者了解民國曆史的真相有所幫助。

智效民

2012年6月12日

於北京昌平名流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