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人民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傑出的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之一。他自清末保路運動以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政治生涯中,發表了許多演講,撰寫了不少著述、函劄、文電及公牘。這些資料不僅記錄了他個人愛國憂民、追求真理的一生,同時也從一個方麵反映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艱難曆程……
——摘自《張瀾文集·後記》
一、他為什麼要身穿長袍
我的父親是“民主人士”,因此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張瀾先生身穿長袍、麵留長須,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開國大典的那張照片。
20世紀50年代,胡適與蔣介石在台灣。胡適蹺著二郎腿,滿麵笑容。
老照片之所以彌足珍貴,是因為其中包含著出人意料的曆史信息。然而多年來,我卻一直沒有充分解讀的能力。直到最近,才好像略有所悟。
這感悟大概與下麵兩件事有關。
一是2008年年底,我去安徽績溪參加“紀念胡適誕辰117周年學術研討會”時,台灣“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潘光哲主任在會上展示了一張大家熟悉的照片。照片上的蔣介石正襟危坐,非常嚴肅,坐在旁邊的胡適卻蹺著二郎腿,滿麵笑容。為此潘先生感慨地說:“在那個時候,除了胡適之外,誰敢在蔣介石麵前有這樣的表現!”
二是2009年年初,我讀了《張東蓀和他的時代》。書中選用了一張1949年民盟代表團在中南海的合影,並向讀者介紹說:在這18個人中間,隻有張瀾和張東蓀穿著長袍;相比之下,“最在意裝束的史良”,已經穿上當時最時髦的列寧裝了(《張東蓀和他的時代》,79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在傳統文化中,“衣冠服飾”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社會形態與正統地位的標誌,也包含著人們對現實的態度與角色的認同。1949年後,中山裝和列寧服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據說在開國大典前夕,周恩來曾撥出專款讓張瀾置辦服裝,張以不願耗費公帑而謝絕這筆款項。於是,在新中國開國大典上,張瀾雖然貴為國家副主席,但依然是布衣長袍,給人一種深刻印象。
除此之外,張瀾之所以要身著長袍,恐怕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自古以來,搞政治的人都離不開軍隊。但是以張瀾為首的中國民主同盟,卻是一個以文人為主體、以“從不沾手軍隊”為宗旨的政治組織。再加上舊時代的文人習慣於穿長袍,因此張瀾及其同人被稱為“長袍先生”(同上,294頁)。
也許人們會懷疑這樣的分析有些勉強,但隻要讀一讀《張瀾文集》,特別是其中的一封信、一篇文章和一個提案,就會有釋疑解惑的作用。
張瀾先生身穿長袍、麵留長須,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開國大典。
1949年中國民主同盟代表團在中南海的合影,隻有張瀾和張東蓀穿著長袍;相比之下,“最在意裝束的史良”,已經穿上當時最時髦的列寧裝了。
二、致蔣介石的一封信
張瀾一生曾多次致信蔣介石,這裏隻介紹1943年7月6日所寫的那封信。當時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但是國內形勢卻不容樂觀。於是張瀾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首先指出:“……國際戰事,雖勝利可期,而國內政治情形,則憂危未已。”這種“憂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人才未能集中,二是民意未能伸張,三是黨爭未能消弭。這一切,主要是因為不能實行民主政治。
緊接著張瀾分析說:第一,所謂人才,本來是供國家使用的。但是現在政府用人,卻隻問黨籍,不問才幹。這樣一來,那些才智賢能之士不僅會遭到排斥,還可能為敵人所用。因此隻有建立真正的民主製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所謂民意,就是民之好惡。但是現在民意機關的代表,都要由黨部和政府指定。這等於是隻有黨意、官意,唯獨沒有民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批評政府,指責時弊,就會被視為反動。另外,由於“官吏敷衍,惟肆貪汙”,再加上“人民遭受壓抑、痛苦百端,……厭恨之情到處可見”,因此隻有實行民主政治,並“廢除言論、思想、出版的統治與檢查”,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才能建立一個“政治修明,人心悅服”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