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時,張僖看見平戶島上有被救起的四千將士無船可乘,去請示範文虎,範文虎命令不管他們。
但張僖不忍心,於是將船上的戰馬丟棄在島上,騰出位置,把四千將士搭上了船,順利回到了國內。其餘元軍高級將領也紛紛乘坐殘存的戰船,順利轉進回國。
平戶島上的四千元軍算是運氣好的了,他們遇到了張僖。
更多的元軍,估計在五六萬人左右,被拋棄在了大大小小的島嶼以及海岸邊上。
元軍在颶風中的損失,也許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嚴重。
據高麗方麵的史料記載:東路軍中高麗士卒和水手共二萬七千餘人,回國者約一萬九千餘人,損失約七千餘人,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
這裏的損失還要包括先前戰死的數字。以此類推,東路軍的損失比例也該與此相差不大,最多稍高於這個比例。
其主要將領忻都、洪茶丘和金方慶無一喪生,也應該是個並未損失殆盡的佐證。
江南軍的確損失較大。但根據張僖的判斷,還剩下五萬人左右。
這五萬人就算被範文虎拋棄了一部分,估計還是應該有三四萬人是成功撤退回國了的。
這麼算來,估計最後應該至少是有五六萬左右的元軍屬於成功撤退的。
而剩下的這五六萬人,糧草斷絕,領導又跑路了,兵無鬥誌,等待他們的隻有死路一條。
殘餘的元軍已經絕望,但也不願束手就擒,各自為戰。
由於沒有統一的指揮,加之糧食斷絕,元軍的抵抗在日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下很快被粉碎。
留下來的元軍多數戰死,約兩三萬人被俘。
日本武士掃蕩殘餘元軍這兩三萬人被帶到八角島,進行身份鑒定。
身份不同,結果就不同。
元軍中的蒙古人、漢人和高麗人全部被拉出去殺掉,隻有新附軍中的南人以及有技術專長的工匠得到了寬大,全部被充從奴隸,為日本的經濟建設做貢獻去了。
春秋筆法寫總結範文虎等元軍高層領導勝利轉進回了元大都。
回來了,自然要向領導彙報事情辦得怎樣,取得了哪些成果。
範文虎這幫子人,這次攻打日本這事兒,算是辦砸了,丟了這麼多的部隊,領導聽了肯定是要追究責任的。
怎麼辦呢?
這個自然難不倒官場老油條、逃跑將軍範文虎同誌。
範文虎駕輕就熟地以寫小說的春秋筆法完成了關於攻打日本情況的工作彙報。
彙報中,避重就輕,嫁禍栽贓,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
這個工作彙報是這樣寫的:
“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萬戶曆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製逃去。本省載餘軍至合浦,散還鄉裏。”
瞧瞧,這報告寫得多有水平。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暴風。我的戰鬥意誌很堅定,雖然暴風將我蹂躪,但我還是打算繼續戰鬥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隻是萬戶曆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這些中高層幹部可恥地當了逃兵,動搖了軍心,讓我無法繼續戰鬥下去。隻好非常不情願地克服萬難把剩下的部隊帶回來了,並且把這些缺乏戰鬥精神的部隊全部解散了。
還能有人從那邊回來,已經是我指揮有方了。
當然,這事情光是範文虎這麼說還不行,要與祁都等人建立攻守同盟,大家都這麼說,忽必烈就會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