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代表他的父親後醍醐天皇,四處奔波,八方串聯,有如當年的郵遞員源行家同誌,到處散發號召社會各界起兵推翻幕府的小傳單。
護良親王的工作卓有成效,遠在四國、九州的武士,都收到了他的傳單。
麵對楠木正成在極端的困難下取得的一係列勝利,再加上護良親王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國各地的倒幕勢力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形勢開始向有利於倒幕勢力的一方轉變。
天下的英雄,終於要睡醒了。
元弘三年(1333年)春,幕府軍隊再次大舉來攻。
這次派出的部隊兵分三路,三路大軍分工如下:阿曾時治的部隊負責攻打赤阪城;二階堂道蘊的部隊負責收拾盤踞在吉野的護良親王;大佛高直兵力最多,負責攻打楠木正成據守的千早城。
這一次幕府軍隊的進攻氣勢如虹,有如泰山壓頂。
二月底,赤阪、吉野兩處據點均告失守。護良親王突圍後逃亡吉野山,駐守赤阪的平野將監被俘殺。
隻剩下了千早城。
三路幕府大軍在千早城下會師,合力並攻楠木正成。
千早城守軍僅有千餘人。
兵力懸殊實在是太大。
換做其他人,這無疑是一場令人絕望的戰鬥。
對於楠木正成,那就未必了。
千早城依山勢而建,所在極為險要,四周皆是陡峭的懸崖,山間道路狹窄異常,又密布各類防禦工事,攻打的難度相當高。
千早城模型最重要的是,千早城裏還有楠木正成。
麵對幕府軍隊的強攻,楠木正成鎮定自若,冷靜地指揮防守作戰。
其防守戰法仍然延續了以往的風格,那就是不拘一格,常規器材到非常規器材,什麼玩意兒都往幕府軍隊頭上扔。
弓箭、火把、石頭、熱油、滾木,還有燒的滾燙冒著熱氣還加了毒藥的剛起鍋的大糞湯,幕府軍隊均有幸一一嚐試。
此外,楠木正成發揮地頭蛇的長處,召集了大量的“野伏”,也就是當地的土匪武裝和流氓團夥,去騷擾幕府軍隊的糧道。
盡管搶,搶得多得的多,按勞取酬,公平公開。
這些野伏地頭熟,腿腳又快,一個個快得能夠攆得上兔子,是騷擾糧道的最佳人選。
就這樣,在楠木正成的嚴密防守下,幕府軍隊進攻了將近三個月,死傷無數,卻根本無法攻下千早城。
倒幕的戰旗,始終飄揚在金剛山上。
千早城之戰幕府的主力被拖在了金剛山,這給各地的倒幕勢力以機會。
還有就是有一個好消息,讓倒幕勢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那就是王者歸來!
元弘三年(1333年)三月,倒幕運動的偉大領袖,令人崇敬的後醍醐天皇終於成功越獄,逃離了隱岐島。
後醍醐天皇在倒幕派豪傑名和長高的幫助下,在伯耆的船上山設立了臨時辦公機構,再次召開了英雄大會,廣發英雄帖。
這次的英雄大會很成功,效果很明顯,在與幕府專案組的對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幕府方麵,由佐佐木清高帶隊,領著一個三千人組成的專案組來前往船上山緝拿越獄逃犯。
遺憾的是,專案組沒有完成任務。
他們一到船上山,就陷入了以名和長高為首的廣大英雄豪傑的汪洋大海之中。
專案組全滅,隻有帶隊領導佐佐木清高僥幸逃脫。
後醍醐天皇非常高興,當即授予名和長高伯耆守的職務,行政級別從四位下,還為其改名,叫名和長年。
船上山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倒幕勢力的信心。
英雄們徹底覺醒了,紛紛表示要效忠後醍醐天皇。
播磨的赤鬆則村、赤鬆則佑父子起兵,伊予的河野一族起兵,肥後的菊池武時、阿蘇大宮司起兵……,各地的豪傑紛紛起兵。
倒幕的熊熊火焰,在日本各地猛烈地燃燒了起來。
北條氏的末日越來越多的英雄前來會盟,後醍醐天皇的軍力迅速壯大起來。
後醍醐天皇遙望京都的方向,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意氣風發,好一副蓋世英主的模樣。
他禦手一揮,倒幕軍隊人如虎馬如龍,浩浩蕩蕩地向京都進發。
打仗的事情自然不會勞煩天皇親自操心,他隻需要在精神上鼓勵大家就可以了。
倒幕軍隊以千種忠顯為前敵總指揮。播磨的武士赤鬆則村很能打,自告奮勇擔任突擊隊。
赤鬆則村攻勢淩厲,沿路衝破幕府軍隊的多道防線,一直打到了京都。其間,還一度攻入京都,與幕府軍隊展開了巷戰,隻是由於兵力不足,又被趕了出來,隻得在附近與幕府軍相持,以等待大部隊前來彙合。
幕府的主力此時還被牽製在千早城,京都的兵力不是很雄厚。
為了配合京都的防禦,鐮倉幕府急令禦家人名越高家與足利高氏迅速整頓兵馬馳援京都。
對於名越高家,就不多介紹了,因為他很快就會被幹掉。
而對於足利高氏,則需要多說幾句了。他身份高貴,出身於源氏,深受北條高時的欣賞,名字中的那個“高”字就是北條高時賜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