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大逆轉(2)(2 / 3)

到底那是一個怎樣的砝碼呢?這個砝碼又到底偏向了哪方?這是一個謎,到此為止,還沒有人知道謎底到底藏在哪個砝碼的底下!

請耐心等候吧,答案馬上揭曉!

三、龍將對抗

當劉邦和項羽正在廣武澗吵得熱鬧時,他們的手下大將也在東邊的齊國打得正歡,他們就是韓信和龍且。

韓信平定臨淄後,齊王田廣逃往高密,同時派人向項羽求救。正所謂逃不擇路,在生死存亡之際,曾經的家仇舊恨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報新仇複舊國。所以田廣也管不得項羽曾經跟自家父親大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又厚著臉皮向他投奔而來。

而項羽聞聽田廣求救,也體現出了見義勇為之精神,立即派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向高密方向進發,與田廣會合,準備與韓信決一死戰。

在龍且看來,韓信千裏奔襲,而齊楚聯軍卻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保家衛國,這將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勝利將屬於他,屬於這二十萬楚國子弟兵們!

龍且得意得實在過早了。

戰爭不是群毆,不是人多勢眾及站在自己的地盤上就一定能贏。戰爭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盡管龍且占盡了天時地利,可問題是,另外一個人和因素就不見得比韓信強了,如此打起來,還真的是勝敗未卜。

龍且有一門客卻看出了龍且的麻痹大意及狂妄無知。他勸告龍且並認真分析道:“韓信乘勝前進,銳不可當,而齊楚聯軍又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容易離散,不如就此深壁不出,令田廣號召齊國百姓造反,而韓信沒有立足之地,更沒有糧食供給,隻要拖他個幾月半載,韓信肯定不戰而降!”

門客的這番話,我們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待。

首先,就隻論齊楚作戰容易逃散這點,那是高見一個。想想可知,楚漢相爭以來,連續惡戰四年之久,無論是漢軍或者楚軍,沒有一個士兵不討厭戰爭。而這次恰恰又在他們的家鄉附近開戰,如果真打起來,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保家衛國,而是趁機逃命回家,這危險之兆恰恰是龍且料不到的。

其次,他說到田廣號召齊人造反打亂韓信的作戰計劃,這也是可行的。但是想借此逼韓信不戰而降,這牛就吹得太過頭了。韓信是誰?他是那個曾經一無所有、差點餓死河邊的流浪漢,這麼一個光棍出身,好不容易混到大將軍職務的人,你叫他不戰而降,那比叫狗把到嘴的骨頭吐出來還要難得多!

然而,當龍且聽到門客這番多半桶水的意見時,心裏隻是一聲輕笑,不以為然,不當回事,全盤否定。

他否定門客,不是因為這個建議沒有很好的可行性,而是他認為楚軍勝券絕對在握,不必把自己搞得如此婆婆媽媽和一副丟人的窩囊相。

龍且為何有如此自信呢?

說來可笑,龍且的自信竟然是來源於韓信那廣為人傳的胯下之辱等故事。

跟章邯一樣,在龍且看來,韓信根本就是一個不值得畏懼的男人。難道不是這樣嗎?有哪個將軍年紀輕輕時,混到寄食於漂母這種窮困潦倒的地步的,甚至還從別人的褲襠下爬過去?

龍且對其門客這樣說道:“項王是派我來救齊國的,而沒有開打就讓韓信投降,那我還有什麼功勞?我還巴不得趕快開戰,隻要一打,我肯定勝利,那麼項王肯定能封齊國的一半土地給我!”

龍且終於說出了心裏話,他瞧不起韓信不過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他早就想封王了。

是的,龍且替項羽拚死拚活了這麼多年,也該得到一塊土地安度晚年了。可齊王隻有一個,韓信想當齊王,你龍且也想當齊王,那怎麼辦?

看來,這仗不打還真是不行了。

那隻能這樣約好了:不見不散,勝者為王!

十一月,韓信率軍來到了高密。高密城外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叫濰水。跟當時所有的護城河一樣,這是一條沒有創意的河,它的主要職責還是用來阻隔外敵進攻,以此保護城市免受侵害。

但不幸的是,隨著韓信的到來,濰水不但將失去它作為護城河的優點,還將像一條葬屍河一樣淹沒全城。因為濰水碰到的不是別人,而是一個天生為戰爭而生,亦是為水而生的大將韓信。

曆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龍且和章邯一樣,都以為自己很男人,而韓信卻很窩囊,不堪一擊。他們這種思想上的毛病,就叫霧裏看花,終隔一層。

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算他們不了解西方哲學,可那時候老子已寫出了震驚千古的《道德經》,他們應該去讀讀老子的辯證法,學會如何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人類就像河流一樣,每天都在蛻變和成長,過去的韓信已經死了,他根本就不能代表現在的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