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大逆轉(4)(1 / 2)

隻要是出來混的人都能看出來,項羽已經窮途末路了,不然他不會委屈到如此落魄之境。武涉也誠實地對韓信坦白,你韓信的實力的確已經強大到無人可奈何的地步,所以你向右投漢王則勝,向左投項王則勝。但是項羽曾經排斥你,而劉邦又十分賞識你,你是肯定要向右投漢王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你必須搞清楚,如果你投劉邦,其結果對你韓信不但沒半點好處,而且禍害有加。

因為劉邦收拾項羽後,肯定要把你這顆眼中釘拔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曆史最深刻的教訓。

客觀地評價,武涉這番話並沒有威脅韓信,也沒有一點兒坑人的意思,反而還特別厚道。武涉幫韓信,當然也是在幫項羽,這是一個兩全其美之策。

武涉或許會自認為這個計策無懈可擊,可是他錯了,因為他的對手不是一個簡單的勢利之徒,而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及人生閱曆的韓信。

韓信果斷地拒絕了武涉三分天下的提議,他的理由隻有一個:項王不仁,投之不義;漢王仁信,背之不祥。

韓信認為,他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個齊王,所以主宰這個世界的並非隻有利益,感情之事切不可輕視。而他也堅定地相信,一個心中沒有人情及信義之徒,隻能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怪物。

就從淮陰河的那個漂母說起吧。

如果漂母是一個毫無憐憫之心的人,她會連續多日讚助韓信,讓他走出饑餓的苦難嗎?如果劉邦是一個重利輕義之輩,那麼當初戲水罷兵時,還有人願意跟他進入漢中,至死相隨嗎?

是的,劉邦奪過我的帥,但那也是形勢所迫。準確來說,在我韓信通往榮耀的曆史舞台上,蕭何是第一個伯樂,而劉邦則是第二個伯樂。如果沒有劉邦拜將,我韓信今天可能還是一個無立錐之地的流浪漢,哪裏能有今天這般誌得意滿的光景?

項羽呢?我曾經侍奉過他叔侄兩任領導,卻官不過郎中,位不過扛槍站崗,而且還言不聽、計不用,害得我隻能投奔劉邦。

而劉邦不但把漢中最大的將軍印給我,把最好的衣服給我穿,把最美的食物給我吃,而且還能言聽計從,如此曉之以利、動之以情的領導,試問天下有幾人能舍棄離去。

武涉徹底絕望了。

他終於看清楚了,韓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後那個無所不在的劉邦的影子。韓信說得沒錯,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利益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義!劉邦仁義,項羽殘暴,這是一個鐵的事實。

項王啊,有如此劉邦,有如此韓信,你就等著受死吧,就算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此事並非如此就了結了。武涉前腳剛離開齊國,害死酈食其的黑謀士蒯通後腳就又去主動遊說韓信了。

順便說一下,武涉和蒯通並非老相識,也沒有什麼政治交易,但他們的遊說目的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力勸韓信三分天下,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蒯通不僅是一個縱橫家,他還懂得陰陽之術,他雙管齊下,首先披著陰陽家的外衣出場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蒯通對韓信說:“相君之麵,位不過封侯,且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蒯通這段話是一語雙關,所謂“背”就是後背,除此之外還有“背叛”之意。

傻瓜都聽得出來,蒯通這是要告訴韓信,如果你守著齊王之位,那是相當不安全的;而如果背叛漢王,就可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然而韓信聽後,沒有半點激動,而是笑嘻嘻地問道:“請問蒯通為何有此一說呀?”

為何?還不是為了讓你當更大的王,也好提拔我當一個更大的官。

蒯通又像武涉遊說韓信一樣,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通縱橫術,總結起來也隻有一條: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背叛劉邦,摘下劉氏連鎖店的牌子,自創品牌,打造明天,這是明哲保身及享受富貴生活的唯一途徑。

韓信聽後,表情頓時嚴肅起來:“漢王待我有如手足,我怎麼能為了利益而背叛義氣呢?”

蒯通冷笑:“請問大王,從朋友的角度來說,你和漢王有張耳及陳餘的關係鐵嗎?”

韓信:“當然沒有,張耳和陳餘可是結拜的生死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