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如何,總算逃過一劫。
當劉邦逃回平城時,漢軍主力也來到了。這恰好應了冒頓猜測,如果真不放劉邦一條生路,果然火並,是勝是敗,很難定論。
冒頓隻好撤兵,班師回朝。
此時,劉邦也終於發現冒頓的可怕之處,再也無心戀戰。平城這鬼地方也是不能長久待的,於是他命令撤軍,照原路回朝。
劉邦回到廣武,馬上叫人放了婁敬。
他緊緊地握住婁敬的手,激動地說道:“吾悔不聽公之所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矣!”
劉邦斬掉婁敬之前的那十來個睜眼說瞎話的特使,並且封婁敬為二千戶的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五、別無選擇
十二月,匈奴再次席卷而來。匈奴真不愧是雪中白狼,來去自由,縱橫無阻,不久,冒頓不費什麼力氣就攻下了代郡(河北省蔚縣)。
劉邦離開代郡之前,留下了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老哥劉喜(劉仲),一個是妹夫樊噲。
樊噲是留下收拾殘局的,劉喜則是留下當王的,劉邦封他為代王。
實話說,劉喜當農民守家還可以,守國就差遠了。劉邦聽說,匈奴攻打代地,他這個二哥不但不堅守,連個救兵都不請,竟然獨自從小道就逃回了洛陽。
實在太丟臉了!
可是丟臉也得扛著。這畢竟是親兄弟,殺是殺不得的,為正國法,唯有一個辦法就是廢王削位。於是,劉邦貶劉喜為郃陽侯,改封寵子劉如意為代王。
劉喜當王是不行,可是生兒子那可是沒得說的。其子劉濞,被封吳王,後利用本國有利資源,采銅鑄幣、煮鹽致富,馬上變為諸侯中的佼佼者。甚至發展到最後,興兵作亂,成為漢朝七國之亂的主謀。
劉濞的事就留著給親生兒子們慢慢整吧,劉邦現在最頭疼之事就是匈奴。
冒頓仿佛就是異族克隆出的劉邦,打不贏就跑,跑了還會再回來偷襲。於是,漢朝和匈奴的戰爭,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似乎總是沒完沒了,這一鬧,就一年過去了。
公元前199年,九月。劉邦向東擊殺韓王信殘餘勢力,回到了洛陽。
洛陽有高大寬敞的宮殿,有爽口潤胃的佳釀,有暖身禦寒的玉體,可是劉邦仍然憂心忡忡。
這時,他想到了一個人。
這就是曾經替他冒死深入匈奴打探敵情,差點被他砍首的婁敬。
劉邦詢問婁敬:“這個冒頓,請問你有辦法對付他嗎?”
婁敬沉默不語。
劉邦最抓狂的就是這種不點頭更不搖頭的伎倆。又問:“有,還是沒有?”
其實,婁敬不說,並非賣關子,而是實在難以開口。有些話,他怕一開口,就會惹禍上身。
但是,皇上都急得不成樣了,不開口是不行的。
隻見婁敬緩緩說道:“陛下剛剛搞定天下,無論是百姓,或是士兵,都已筋疲力盡,您如果用武力去征服遠方的匈奴,這是行不通的。而且,冒頓這個人,幹掉老爹就罷了,還把老爹那群老婆通通占為己有,此等禽獸,想以仁義去遊說他,也是不行的。”
劉邦心都涼了大半,硬的不行,軟的也不行,那不是沒轍了嗎?
婁敬繼續接著說道:“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暫時擱置矛盾,忍辱負重,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兒,讓冒頓的子孫向漢朝臣服!”
劉邦一時不知婁敬所雲。
忍辱負重?難不成是把責任推到下一代,讓他們去解決匈奴?天下哪有這樣的父親,不多多努力為後代掃路,竟然還想把石頭丟給後代來搬。就算我們不管後代死活,可是匈奴屢屢犯邊,氣焰囂張。匈奴馬不長翅膀,但是要跑來也是沒人擋得住的,說不定哪一天踏進洛陽城來,那就不僅僅是頭大的問題了,那時我能不能落得個正常死亡還說不定呢。
婁敬似乎看出劉邦的顧慮,他接著說道:
“陛下如果能舍得把魯元公主嫁給冒頓,並送厚禮,冒頓必定仰慕你身為漢朝皇帝的地位,立魯元公主為皇後。那麼,將來魯元公主必定生子,您的外孫自然就成為太子。陛下逢年過節給您的外孫送些禮物過去,並且暗暗派出一些能說會道又有教養和素質的人去教外孫,讓他懂得外公對他的好,更要懂得如何禮遇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