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是要從工作流程的設置上入手,盯緊目標,設置原則,指導方法,以成果為導向,將工作量的規劃與過程控製、激勵員工的能動性結合起來,給員工以發揮的空間,使其自我實現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以增加員工的熱情,減少管理阻力。
另外,員工的工作一旦出現鬆弛狀態,我們就可以考慮以提高相應的工作技能、社會化生存技能的培訓和即時性指導等進行填充,或者以組織團隊活動、適當休息等形式使員工得到一定程度的放鬆,形成張弛有度的狀態,調整工作節奏,以利於員工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並為逐漸規範調整贏得時間。
最關鍵的一點是,管理者的自我提升是解決“沒事找事”問題的關鍵,管理者要明確,管理的核心不是控製,也不是以管理行為換得管理者自身對掌握權力的滿足感,它是以成果為導向的企業運營的支撐係統,是劃定界限(製度)並在界限內為員工提供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平台,更是在信任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激勵,由此認識為基礎並努力踐行,管理者才能徹底改變“沒事找事”的狀態,向真正的領導者邁進。
◆不折騰的智慧
在人力資源結構已經發生顯著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改變“沒事找事”的管理狀態已經成為了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我們可以以此改變為契機,樹立全新的領導理念,找到管理升級的突破口,成就管理者個人的跨躍式成長。
●信任而不是猜疑
世界上最容易損害一個經理的威信的,莫過於被人發現在進行欺騙。——羅傑·福爾克
如今,“信任”幾乎已成企業工作團隊的口頭禪,大家都強調要彼此“信任”,可是“信任”在現代忙碌的職場,似乎越來越薄弱。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七天沒飯吃,顏回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一點糧米,便趕緊埋鍋造飯。
在米飯出鍋的時候,孔子抬了一下頭,恰好看到顏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飯送入口中,孔子心生疑竇:“顏回難道是先下手為強?”
等到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說:“我剛剛夢到我父親,想用這幹淨的白飯來祭拜他。”顏回擺了擺手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淨,剛剛燒飯時有些煙塵掉入鍋中,棄之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這才知道顏回並非偷飯吃,心中相當感慨。於是把所有弟子都叫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是信任,最有害的東西是猜疑。也許是因為可貴,信任似乎很難做到,而猜疑的心理不僅容易產生,而且殺傷力也非常大。
以孔子之聖,麵對顏回這等賢徒,猶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業真實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樣了解他的部屬?
沒有信任,人與人、團隊與團隊、部門與部門、企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甚至國與國之間就沒有了合作的基石。信任是基於對某人或者團體的品行、能力、強項和責任感的放心。換句話說,充分信任意味著對某人某事有信心或深信不疑。信任非常重要。沒有信任,團隊協作便不可能完成。信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組織要素以及建構關係的特質。
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而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時刻不忘為燕國雪恥。樂毅適於此時替魏出使到燕國,燕昭王用客禮厚待樂毅,封他為亞卿。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全國之兵會同趙、楚、韓、魏、燕五國之軍興師伐齊。齊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國大敗。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