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做個稱職的領導——精於管理不瞎折騰(2)(1 / 3)

由此我們會想到中國曆史上智慧與忠誠的化身——諸葛亮。“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共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大江東去,星移鬥轉,諸葛孔明火燒新野、鏖戰赤壁、三氣周瑜、智取西川、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的故事至今仍是膾炙人口。古往今來,多少誌士仁人,騷人墨客,無不為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所折服。然而,冷靜地沉思一下,孔明的“事必躬親”確有可鑒,亦有可誡。

蜀國前中期,劉備的屬下可謂人才雲集。然而,孔明先生又是怎樣使用他們的呢?就拿魏延來說,自率部投誠,數戰有功,劉備稱漢中王遷都成都時,破格提拔他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魏延的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實踐的效果很好。劉備死後,孔明大舉北伐時,本應授權在前線與曹操多年作戰,既有經驗,又有計謀的魏延,可孔明總是對其存有戒心,非但不授權,對魏延提出的出奇兵攻長安的建議也不予采納,連先鋒也不讓其做。卻“違眾拔謖”,讓善於誇誇其談,缺乏實戰經驗的馬謖當了先鋒。結果一出祁山,便因馬謖無能失街亭而敗北。

再說李嚴,在劉備眼中是僅次於孔明的人物。劉備臨終時,“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督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目的很清楚,劉備是讓諸葛亮在成都輔劉禪主政務,讓李嚴屯永安拒吳並主軍務。孔明秉政,本應充分發揮好李嚴等人的作用,然而仍是“事無巨細”,惹得李嚴不高興,兩人矛盾日益加深。後孔明以第五次北伐為借口,削了李嚴的兵權,調漢中負責後勤工作。因運糧事件,孔明抓住了李嚴的把柄,“乃廢嚴為民,徙梓潼郡。”廢了李嚴,孔明就親自抓起了運糧事宜,耗費了無數精力。

五丈原對峙,曠日持久,士兵中有些鬆懈,確需整頓軍紀,本應授權眾將管理部屬,可孔明卻是罰二十以上,皆親自處理,忙得沒日沒夜。司馬懿聞後斷言:“亮將死矣。”果如其言,不久,孔明就累死在陣前。

孔明先生“事必躬親”,不僅累垮了自己,而且還間接導致了蜀國的覆滅。

領導重視某項工作,也不必凡事都事必躬親,關鍵是要做好統一的工作,搞好協調,搞好機關和基層各類人員責任製的落實運用、激勵機製,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任何工作的落實就會水到渠成。

否則,事必躬親,其他領導又該抓什麼?況且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事事都過問,樣樣都想抓,那麼縱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樣樣都抓好,弄不好會“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嚴經理是企業的中層管理者,作為中層領導者他不僅扮演好了一名執行者的角色,還扮演了一名領導者的角色。本來工作表現很出色,然而,他也很煩惱。因為他的老板不管是大事小事,原則性的事或不是特別重要的事,諸如辦公室用什麼筆這樣的事都要求上報。這也就算了,彙報就彙報吧,但讓人難以容忍的是,老板還常常做些出其不意的事情。

一次展會,雖然老板對各個細節都了如指掌,但是在開展之前老板又做了件令人難堪的事情。開展之前老板到會場檢查,然後說會場的條幅拉得有點歪。嚴經理立馬就找會場相關負責人,會場負責人又找相關處理人員,但是正當他們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老板居然自己爬上了梯子去調整條幅,令所有在場的人目瞪口呆。

嚴經理心裏很不是滋味,像這樣的事情常常出現,他這個中層管理者怎麼辦?難道以後他凡事也親自動手?那要手下的人做什麼?他又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做這些細小的事情?

事實上,類似於嚴經理這樣的煩惱許多中層管理者並不陌生。一些老板特別是一些剛由小做大的老板往往都喜歡事事躬親,不放心讓下屬做重要的事。他們總是擔心下麵的人會出什麼差錯,總是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但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最後隻能搞得自己焦頭爛額,而公司則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