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派火拚,注定是遲早的事。以上羅列王商的第一條罪狀,說得很明白:王商自以為是,企圖架空王鳳這幫中朝人物。要想架空中朝,不但要問王鳳同不同意,還要問史丹同不同意,他們可都是中朝隊伍中的首席代表和實權人物。
照目前的情況看,必須有一派出局,而出局之人,必是王商。
劉驁以為,兩派外戚,內外輔政,更加穩當。現在看來,他實在太嫩了。現在他能做的,隻有推倒重新洗牌。
公元前25年,夏天,四月二十日,被逼無奈的劉驁下了一道詔書,將王商免職,命令他限期交回丞相印。
消息傳來,王商猶如猛虎撞山,悲憤欲絕。
第三天,王商吐血而亡。
二、一個不怕死的猛人
老外戚王商死了,新外戚王鳳一家坐大,不可動搖,甚至他可以安心養息了。人在江湖,總身不由己,最近經曆刀光血災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在王鳳看來,或許他該安靜地休養一下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還沒等王鳳穩心,王家派出的臥底送來了一條消息,又讓他坐不住了。
事情是這樣的,王尊被劉驁貶到高陵當縣令後,王鳳心裏一直牽掛著他。於是他就想,是不是該讓他回來了。但是,王尊要調回長安,應該留個好位置給他。什麼職位才合適他呢?王鳳開始琢磨了。就在這時,長安城發生的一件事,讓王鳳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事情是這樣的,有人向王鳳打報告,說長安某個流氓太強悍,都尉派步兵圍剿追捕一年多了,竟然還沒搞定。更可怕的是,長安那些強盜,借此興風作浪,搞得民心不安。於是,有人就向王鳳打報告,說:“現在的長安太亂了,必須派一個治功了得的人,來當長安市長,把那幫盜賊壓下去。”
自漢朝開國以來,長安城都是舉國難治之城。原因很簡單,長安權貴多,豪強牛,流氓痞,無論想碰哪個,輕則被圍攻遭打,重則被殺頭丟命,全家受難。所以,漢朝中央選拔長安市長(京兆尹)時,常找不到合適人選。
按漢朝中央的說法是,想當京兆尹,你的治世功夫必須天下第一。當年,趙廣漢、黃霸憑借治功第一,被調到這個位子上。可是結果呢?趙廣漢丟了命,黃霸則被貶回地方,繼續掛職練功。
於是,有人從趙廣漢和黃霸當長安市長的經曆,總結出了一條規律:要想當好京兆尹,狠了還不行,多猛的高手,也敵不過江湖大佬們的圍攻,趙廣漢就是一個血的教訓;你治功好了也不行,所謂德行天下,教人行善,沒人吃你那一套。黃霸以為以德治長安可行,結果被弄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那麼,誰才是最值得學習的模範呢?要說楷模,隻有一個,那就是忙來捕盜,閑來替妻畫眉的張敞。
張敞的手腕是,教育與砍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抓來的那些流氓貴戚,先行教育法,頑固不化的,拉出去斬頭示眾。這招很令人服,於是張敞成為在京城市長位上任職較久、政績較高的一個。
事實上,軟硬兼施還不夠,想在長安混,還有一樣東西不可缺少。這樣東西很強大,它就是靠山。有了靠山,做事就敢雷厲風行,無所顧忌。道理似乎很簡單,可是有人卻總參悟不透。
王鳳一看到下屬打來的報告,就馬上想到了王尊。王尊的治功,江湖皆有耳聞。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死、敢殺人,頗有當年趙廣漢的風範。
於是,王鳳就向劉驁推薦王尊。那時,王商剛當上丞相,還沒跟王鳳鬧僵,劉驁也沒意見,所以就通過了,讓王尊先代理長安市長。
王尊不負眾望,一調回長安,大開殺戒,狂捕強盜。於是不到倆月,長安的強盜仿佛害蟲被撒了殺蟲藥,一夜之間,全不見了蹤影。王尊因為政績出色,順利轉正,成為長安市長。
性格決定命運。王尊的個性決定了他不能在長安久待。
事實上,王鳳當初推薦王尊當長安市長,是富有深意的。在他看來,丞相王商火氣極旺,肯定不甘受中朝製約。所以,王鳳讓一個同樣火氣甚盛,不想受外朝控製的王尊當首都市長,實則就是權力製衡,牽住王商的手腳。
然而王商可不是吃素的,他決定除掉王尊,免得他礙手礙腳。
王商要整王尊,根本不用搜集材料,尋找汙點證人。在丞相府的人看來,王尊太狂,跟當年趙廣漢有一比,根本就不把丞相府放在眼裏。丞相府派人給他布置工作,他愛理不理,甚至還拒絕執行任務。
還有,這廝天生大嘴,愛說大話、放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