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亂政(4)(2 / 3)

這是一個很自私的現實問題,也是個根本性的利益問題。孔光就知道為血緣關係著想,有沒有替劉驁想過?不為皇帝著想的孩子,怎麼能算好孩子呢?

虧本的事,劉驁從來不做,賺錢的人,他肯定是要做了。按禮教規定,如果過繼給別人當兒子,就應該改口叫自己的父母為叔叔阿姨。如果過繼方是伯伯,也不能叫伯伯了,也應該改口叫父親。

不改口,後果很嚴重。嚴重的程度,就是舉國上下,都可以集體聯合彈劾你,讓你坐立不安,內外不是人。

當年,劉賀被迎進長安城的時候,不滿自己被過繼,但又不敢明說,隻好偷偷地去祭祀自己的父親,沒想到這成了霍光廢掉他的理由之一。

在今天看來,這個規矩實在太荒謬了。但是那是古代人的遊戲規則,你也可以表示不服,不服的話就請退出遊戲,別來擋別人的路。可是誰人有決心退出?為了當皇帝,對自己的父母叫聲叔叔阿姨,又有何妨呢?

基於這個遊戲規則,劉驁開始對劉欣指手畫腳了。他對劉欣說,你現在是過繼到我門下當我兒子,就好好地待在長安當你的太子。而你的母親及祖母,也不能待在長安,更不能說想見你就見你了。

劉驁交代完畢,隨即下詔,命令傅昭儀及丁姬回定陶國去。

我認為,所謂遊戲規則,都是強者套在弱者身上的圈套。劉邦開國時不是就定下規矩說,無有戰功者,不得封侯嗎?為什麼劉驁眼睛眨都不眨,像搞批發般的一天封了五侯?

所以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以人為本,從人道主義出發辦事,這才是正道。這種主張,涉及劉驁的根本利益,他當然很不開心。但是有個人對他說,吃點虧吧,沒事的,小意思啦。

說這話的人,是王太後。劉驁想趕傅昭儀和丁姬走,可是王太後不同意。王太後認為,兒子是人家生的,傅昭儀又是照顧劉欣長大的,你一下子把人家將近二十年的勞動成果搶了,還想把人家趕走,也太不地道了吧。

於是乎,王太後就對劉驁說:“不如這樣,把傅昭儀和丁姬都留在長安,然後隻準許他們十天見一次麵。這樣總可以了吧。”

劉驁叫道:“不行,絕對不行。一切按規矩辦事。”

王太後說道:“你怎麼這麼不講理。不是說了嗎,劉欣是傅昭儀拉扯大的,你說讓他們斷就斷了,那像什麼話?不如我再退一步,把傅昭儀留在太子身邊,讓太子叫她奶娘,這樣也不損你根毛,更不礙你別的事,總可以了吧。”

劉驁沒有理由再吼了,隻好點頭同意。但是,他還是不讓丁姬隨便探望劉欣。

劉驁讓王太後很無語。隻許他賺人家的,不許自己虧點給別人。實在太人精了。不過為了傅昭儀,她隻好暫時委屈了丁姬。

繼承人的問題,總算告個段落了。

六、爛人一籮筐

事實證明,在劉興和劉欣之間,劉驁選中後者為接班人,絕對是正確之舉。劉驁宣布劉欣為皇太子幾個月後就從中山國傳來一個令人傷感的消息——中山王劉興死了。

怎麼死的都不重要了。悲哀之中,劉驁似乎還有點慶幸。幸虧選了劉欣,如果選了劉興,那不白忙活,又得再忙一回嗎?

劉興的餘哀未了,劉驁又聽到一個消息,曲陽侯王根得了重病,請求緊急辭職。

要了解王根目前的狀況,有必要對王家勢力的曆史,做一個短暫的回顧。

當年,王鳳為了扶正堂弟王音,壓製其他的同父異母兄弟。王鳳這種洗牌法,讓人始料不及,莫名其妙。以王譚為首的五侯,也就隻能咬牙切齒,忍辱負重,等待東山再起。

所謂五侯,按資格排列,名單如下: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在他們當中,年齡就是資格,不能亂來。王鳳排在王譚之前,如果不是王音橫插一腳,該是王譚當大司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