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做人就應該樂天知命,知命而不信命。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曆史前進的步伐就是那些從不相信命運,從不向命運低頭服輸的人引領著的。昔日,陳勝、吳廣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向自己的命運進行了抗爭。做人更應該這樣,更應該經常向自己發問:“難道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能改變嗎?”人對人的超越,最主要的是對自我的超越。隻有超越自我,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出生在同樣的環境中,坐在同一間教室裏,聽同樣的老師講課,畢業後的結果卻大相徑庭,這裏麵的原因是什麼?看來不是一個簡單環境決定論所能回答得了的。這其中,顯現出來的差別就在於每個人對待自己命運的不同態度。相信命運與不相信命運的人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差異。
可見,人的處境永遠不是僵直呆死與毫無道理可講的,處境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而變化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機遇也會有自己的挫折,有自己的無常也會有自己的有常,有自己的順風也會有自己的厄運。命運由我做主,幸福在於自己去尋求,無論身處逆境、順境或是俗境,時刻以一種樂天知命而不信命的態度超越自己,去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認識喬韓窗口理論,破譯自我密碼
美國心理學家喬和韓瑞提出的關於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麼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1. 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係擴展到外麵的友愛關係,進入社會又體會到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開始就把自己置於次等地位,進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後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物質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隻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先天條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意義的;
第三,和什麼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亦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會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 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過的錯誤看到自己身上的優缺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於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於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隻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麵因素,而更使其失敗,甚至陷入不斷失敗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後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麵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於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後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3. 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係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