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血的人積極進取、好活動善交際、靈活、寡信、多言、愛管閑事;
O型血的人膽大、好勝、意誌堅強、自信、愛支配人、不吃虧;
AB型血的人外表為B型,內在為A型。
血型學說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同,人們常常用它來推測自己及朋友的氣質和性格。隨著網絡的普及,血型和星座一同成為年輕人所喜愛和關注的話題,在互聯網上,有關血型說的點擊率總是居高不下。
3.氣質的激素說
英國心理學家柏曼等人發現內分泌腺的活動與人的情緒及行為有一定的關係,於是提出了氣質的激素理論。
他把人分為甲狀腺型、腦垂體型、甲狀旁腺及性腺型等類別。
甲狀腺型者,由於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表現出感知靈敏、精神飽滿、意誌力強的特征;甲狀腺分泌不足者表現為冷淡、遲緩、癡呆、被動。腎上腺發達者,表現為情緒易激動、精力旺盛、好動、好鬥、有神經質的特征。胰腺發達者常常行動遲緩、喜怒無常。胸腺發達者表現為活潑、好動、反應快、心情變化快。
內分泌腺活動對氣質有較大影響,這一點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不過現代生理學研究證明,內分泌腺不是獨立地起作用的。激素的合成及分泌最終要受到神經係統的控製和調節。因此,片麵地誇大內分泌腺的決定作用,也會走向偏頗。
4.氣質的高級神經活動說
在人體的器官係統中,神經係統居於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通過以大腦為核心的神經係統活動來實現的。
氣質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氣質是在神經係統的調節、控製下進行的。
氣質的高級神經學說用神經類型的特性來解釋氣質現象,這種觀點目前被認為是最接近氣質本質的一種認識。
19世紀末,人類對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構造已基本清楚,但對內髒器官和大腦的工作機理卻了解很少。因為內髒和大腦都隱藏在體內,它們工作的時候誰也看不見。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們的活動規律呢?解決這個難題的,是俄國傑出的生理學家伊凡·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他通過大量動物實驗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他認為人一出生就帶著各自的神經動力結構類型來到人世間,適應著他所生存的環境,並為他的行為方式塗上獨特的動力色彩,這就是氣質。
他揭示出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三種特性:①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強度;②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均衡度;③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靈活性。從而將人的神經類型劃分為四類:
(1)強而不平衡的興奮型(不可抑製型):反應快、準確性差、對新事物敏感、好動、不易控製自己、有較強的工作能力;
(2)強、平衡而靈活的活潑型:反應快、準確、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富於創造性,具有強而穩定的工作能力;
(3)強、平衡而不靈活的安靜型:反應較慢、準確、沉著謹慎、踏實肯鑽研、但靈活性差;
(4)弱型(抑製型):反應慢、注意力分散、粗心、工作能力較低。
巴甫洛夫把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和氣質類型看作是同一種東西,他說:“這些類型在人身上就是我們稱之為氣質的東西。”他認為興奮型相當於膽汁質,活潑型相當於多血質,安靜型相當於粘液質,弱型相當於抑鬱質。
然而心理學的發展告訴我們,氣質與神經活動類型並不是一個東西。因為氣質是心理現象,神經活動類型是生理現象,用神經活動類型解釋氣質,僅僅為氣質的生理基礎勾劃出一個輪廓。
分清氣質類型,認準氣質特征
人們對自我氣質的了解,以及對他人氣質的認識,通常是先從氣質類型的劃分和氣質特征的認識開始的,就好像麵對一屋子散亂無章的圖書,我們的整理往往從對圖書的分門別類開始。
1.氣質類型的構成
目前最常用的氣質分類方法還是源於傳統的希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將人的氣質分為粘液質、多血質、膽汁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類型。
膽汁質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因此,精力旺盛,不知疲勞,能以極高熱情去工作。情緒興奮性高,抑製能力差,易衝動,心境變化劇烈,脾氣暴躁,不易遏製,直爽熱情,行為外向。
多血質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言語、情緒、動作反應速度快而強烈,因此,活潑好動、靈活、善交際、容易適應條件的變化,機智敏銳,能迅速把握新事物,注意力易轉移,情緒來得快,消失得快,性情急躁,興趣多變換,不太穩定,行為外向。
粘液質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情緒興奮性低,明顯內向,能在各種條件中保持平衡。做事冷靜有條理,踏實而平穩,但易循規蹈矩。動作反應慢而不夠靈活,注意力穩定,沉默寡言,交際適度。
抑鬱質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情緒感受性高,敏感,內心體驗深,極為內向,膽怯、孤僻、寡歡、反應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靈活性,易受挫折,防禦性反應強,認真、細致、機智、多疑、多慮。
但是,每個人的氣質並不單純地屬於某個類型,而應該是多種類型的混合,隻是比較偏向於其中的某一類型。判斷一個人的氣質類型,應該考察其主要氣質和其他氣質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某個人是何種氣質類型是武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