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狂飆(2)(1 / 3)

劉宏當然知道,張飛燕主動投降不靠譜。但是,在這個日益不妙,頭痛不已的時代裏,隻要他不惹事,就等於是燒香拜佛了。可是現在王州長說他們又要鬧事,他這個當皇帝的怎樣也不會坐視不管的。

這個道理王芬當然知道。他等的,就是劉宏這個態度。

他之所以要把黑山賊製造麻煩的事上奏,不是為了擺平麻煩,而是為了製造更大的麻煩。因為,隻要劉宏允許他征伐張飛燕等黑山賊,他手裏就有了兵權。有了兵權,嘿嘿,後麵的戲就好演多了。

奏書送上去後,還沒有下文。這時,王芬收到一個喜人的情報,聽說劉宏打算故地重遊。

王芬腦袋是熱一陣冷一陣,坐立不安。如果情報準確,根本就不用等到劉宏批準他帶兵的詔書。隻要劉宏離京,在半路上即可把他劫持。這樣的話,隻要皇帝在手,即可誅殺宦官。

然後呢?

然後就是罷黜劉宏,扶持新皇帝。繼任者都已經想好了,合肥侯劉某就是很好的人選。

劫持皇帝,誅殺宦官,兵不血刃,漢朝就可以重換天日。

明天,以及明天的明天,天下將是一個嶄新的麵貌,這是一件多麼偉大,多麼激動人心的壯舉啊!

王芬沒有被內心的衝動衝暈頭腦,他熱了一陣,就冷了下來。

他仔細想想,半路劫持皇帝這種陰謀,自高祖劉邦開國以來,想到的人估計沒超過幾個,真正想去做的人幾乎沒有。要想成功的話,僅憑自己的實力是不夠的,必須拉幾個真正膽大包天的人一起行動。

舉目漢朝,誰才是綁架皇帝的最佳人選呢?王芬一想,馬上就想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曹操。

王芬眼光真不錯。後來,曹操劫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估計他的靈感就是來自王芬。

但是,當王芬把他的計劃全盤說出時,小曹卻拒絕了。

他很嚴肅地告訴王芬:更換君王這種事,是天下最大的災禍。當年,霍光之所以能廢劉賀,是因為他忠誠報國,並手握大權,才成功換人。現在,憑你和我等數人之力,就能翻江倒海?危險啊!

小曹說得很有道理,他此時的官職不過是個議郎,王芬不過是個冀州州長,他們倆聯手,就是再加十個王芬,也沒有當年霍光的實力。

王芬在曹操這裏碰了壁,並不氣餒,另外去找人。他熱烈邀請了平原人華歆、陶丘洪等人。陶丘洪一接到王芬的邀請函,就準備立即動身出發。

可就在這時,老鄉華歆卻在陶丘洪耳邊吹了一陣冷風。

他這樣警告姓陶的:更換皇帝這種事,即使霍光再世,也沒有把握成功。王芬這人性格馬虎又不果斷,他來做這事肯定失敗。

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王芬馬虎了嗎?沒有。他不果斷了嗎?也沒有。他可是精心策劃,果斷出擊。可是華歆卻說他失敗,這是為什麼?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朝名士之一。我們知道,後來曹操平定天下時,他熱心追隨,曹丕登基魏帝時,被拜為相國。

由此可見,這家夥也是一個有想法、有城府、有謀略的人。而他反對王芬的行動跟曹操一樣,論調基本一致。

他們都沒有選擇參與,理由估計是:時下王芬人輕言微,不相信他的實力,這是其一;王芬擁立的合肥侯沒有人氣,這是其二;即將崩潰的漢朝,可謂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宏一旦神靈附體,天下諸侯名臣一旦聯合保皇,踩死他們比皇甫嵩踩死張角可是容易多了,這是其三。

一句話,造反風險大,入行需謹慎。曹操有的是時間,憑什麼現在就下手去做那種冒失的投機?

說來說去,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條,劉宏命大。

此時,王芬拉不到人,已是相當鬱悶,孤立的他又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劉宏取消重返故地的計劃了。

最致命的是後麵的這條:劉宏下詔,命令王芬解散部隊,全體複員,並且到洛陽城來彙報工作。

一股冰寒的不祥之氣由腳底生起,直往頭上躥。壞了,計劃泄露了。

真相呢,真的是王芬的計劃泄露了?

據說是這樣的,當劉宏準備出行時,突然收到太史一道奏書,說他觀察到北方夜半,有一條赤氣從東到西,橫貫夜空。按星象說來說,這是北方有人在搞陰謀,準備謀害陛下,所以建議不要前往。

這個事說得有鼻子有眼兒。但我還是認為,王芬謀殺劉宏的計劃應該是泄露出去了。然後有關人士,為掩人耳目,拿天象來說事警告劉宏。

王芬也堅信,他的行動肯定是泄露了。要不然,劉宏不會解散他的部隊,還要召他回洛陽彙報工作。

王芬隻好選擇了逃亡。天下茫茫,君將何往?王芬回到平原,自殺絕世。

三、皇甫嵩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