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狂飆(1)(1 / 3)

一、一曲挽歌

那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涼州造反兵們發生了內訌,兩撥人操刀上陣,血流成河。在這場血戰中,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隻有厲害的人和不厲害的人,最後是厲害的人打敗了不厲害的人,壯大聲勢。

這個決定勝局的人,是韓遂。

我們知道,韓遂之前是被涼州兄弟劫持,硬推他為首領的。這次群毆,他把硬推他上台的人全部砍殺,甚至消滅了他身邊的潛在對手,成了涼州造反兵的唯一老大。

這是公元187年的春天,三月。

韓遂意氣風發,率領十萬兄弟,包圍隴西郡。不久,隴西郡郡長李相如傳話來,說願意背叛中央,跟涼州兄弟一起闖江湖。

這樣一看,張溫就太幸運了。他沒有機會舔到韓遂的刀刃,而是把機會留給了別人。

這個人就是涼州刺史耿鄙。耿鄙集中六郡兵力,準備攻擊韓遂。然而戰爭還沒有開打,有人就斷定,這個耿鄙肯定要壞了大事。事實證明,這個人的看法的確有先知之明,看出了事物的本質。

這個具有卓越洞察目光的人,是漢陽郡郡長傅燮。

這個傅燮,就是之前跟司徒崔烈頂牛的那個傅燮。那次朝會,傅燮那用力的一頂,讓劉宏如夢醒來,沒有采納姓崔的意見放棄涼州,從此傅燮也在士大夫圈子裏頂出了一個大名聲。

按理說,這麼一個敢說敢做的人應該留在中央做官,他怎麼跑到地方任郡長來了呢?

事實上,把傅燮留在中央,除了崔司徒之外,幾乎是公卿們的一致意見。中央每次開大會,一說公卿位要補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傅燮。然而時運不濟,傅燮還是被趕到涼州來當郡長了。

如果回過頭來看,也不能說傅燮時運不濟,他之所以被逐出洛陽城,不是別人不給他麵子,而是他不肯和別人合作,才造成今天這個局麵的。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前麵說過,車騎將軍張溫是漢朝第一個在首都之外被拜為三公之一的人。按漢朝禮儀,皇帝拜你為三公,就必須到朝廷舉行就職儀式。這個必須是無條件的,無論你以什麼借口都不行,除非你死了,隻要活著還有一口氣,人家就是抬,也要抬你到殿上去。

但是張溫卻擁有這如此殊榮,不舉行就職儀式太尉就能到手,實在罕見呀。

為什麼劉宏不等張溫回城,就如此猴急地拜官呢?

我認為,這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這太尉是張溫花錢預訂的;另外一個就是劉宏他娘趙忠不想等了。

趙忠猴急,主要是也想當車騎將軍。於是乎,張溫從車騎將軍搖身一變成了太尉時,中常侍趙忠也搖身一變,成了車騎將軍。

張溫那個車騎將軍,是帶兵出去打仗的。趙忠這個車騎將軍,卻是閑得很,他負責處理的事務,就是調查討伐黃巾軍造反的事情中都有誰的功勞。真可謂是,同人不同命。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趙忠壞事做盡,好事不沾,讓他來燒三把火,那是很有難度的。當然,趙忠也知道自己是什麼料,並不準備去燒什麼火,可是有人卻告訴他,你三把火燒不了,至少可以燒一把嘛。

趙忠想想,人家說得也對。壞事做多了,偶爾做點兒好事,也是很好玩的嘛。於是他就問人家,你說的燒一把火,指的是啥?

這個給趙忠提議燒把火的人,是執金吾甄舉。

他這樣告訴趙忠:傅燮以前在平反黃巾軍行動中屢建大功,卻不能封爵,天下失望。現在您作為這個調查組負責人,可以引進賢能,滿足天下人的心。

說的是沒錯,傅燮以前跟隨皇甫嵩討伐過黃巾軍,立下赫赫功勞。趙忠聽完,點了點頭,就愉快地答應了,並派時為城門校尉的老弟趙延去向傅燮說明,表示和解。

奇怪,為什麼有和解一詞呢?

還是讓趙忠明白地告訴我們吧,之前傅燮有功不能封爵,不是劉宏不封,而是有人攔住了。這個人就是眼前的車騎將軍趙忠。趙忠為什麼要死死壓住傅燮,主要是傅燮給劉宏上奏,說了一些相當難聽的話。

當初,傅燮跟隨皇甫嵩上前線時,人在前線,心還留在洛陽。走之前,特別給劉宏留了一道奏書,裏麵是這樣寫的:張角等黃巾之變,都不足懼。國家混亂的根源,就在於宦官。宦官把政,忠臣不進,天下不寧。

更難聽的是這句:邪正之人不宜共國,亦猶冰炭不可同器。

傅燮說的跟之前的劉陶簡直一個調。他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劉宏除宦官,賞忠臣。

正因為那道奏書,傅燮立功回來後,趙忠非但不讓劉宏給他封爵,還要誅殺。劉宏卻對傅燮采取折中手段,不封也不殺,拜他為議郎。

我們知道,自從宦官興起後,從來都隻有向宦官求饒的事,很少見宦官主動出來和解的。而趙忠派人來跟傅燮求和,如果成功,太陽都快要感動得從西邊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