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騎馬飛奔而來的武士是安遠侯鄭勇派來求見細君和岑陬國王的,他們把鄭勇的書信交給細君和岑陬看後,認為事情緊急,他們就告別了巴土國王,騎上馬和那兩位武士一同帶領烏孫軍隊很快回到了赤穀城。
安遠侯鄭勇在赤穀城會見了細君和烏孫王岑陬,受到烏孫王岑陬和細君王後的熱烈歡迎。
當安遠侯鄭勇說明來意並把漢武帝的書信遞給細君王後和岑陬國王看後,他們不禁陷入了沉思。
細君從沉思中抬起頭問鄭勇:“安遠侯,請問匈奴現在的單於是什麼人?”
鄭勇說:“就是英曼的次子繼曼,他在軍師加龍的輔佐下又東山再起了。”
“他們不是逃往漠北了嗎?”
“是的。皇上派騎兵深入漠北追殺沒有成功。”
“什麼原因?”
“漠北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很難掌握敵人的規律。”
“不是有左賢王賈裏古做向導嗎?”
“正因為有他做向導,我軍才沒有受挫,要不然情況更糟糕。”
“為什麼不繼續駐紮在漠北設法消滅殘餘的匈奴呢?”
“因為漠北的氣候多變,我們很不適應,加上路途太遠,戰線太長,運輸不便,軍隊的物資供應有困難,短時間還可以將就,時間一長就有許多麻煩。將士們由於不服水土,常常鬧病,影響征戰。”
“看來漢軍長期在漠北有困難。”
“所以繼曼又抬頭了。”
“他們又要進犯西域了?”
“有這種可能。皇上召集群臣研究對付的辦法,有人主張放棄追殺。”
“這豈不助長了繼曼的氣焰?”
“他們主張在漠北靠近西域的地帶堵截匈奴。”
“這怎麼行?如果繼曼的羽毛豐滿,堵截不住,西域各國不是又要受害了嗎?”
“皇上也這樣想。所以,皇上派我來征求王後和國王的意見,說你們更了解匈奴的活動規律,請你們也發表意見。”
岑陬想了一下,說:“我倒有個主意,不知行不行。”
鄭勇說:“國王請講。”
岑陬說:“由我們烏孫出麵,組織西域聯軍,深入漠北追殺匈奴,不知效果如何?”
鄭勇聽後考慮了一下,認為這樣做有損大漢天朝的威望。西域各國會誤解大漢把負擔又加給他們了。所以,沒有表態。
從沉思中抬起頭的細君產生了和鄭勇一樣的看法。她冷靜而又開導地說:“昆彌,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這麼做。”
岑陬不解地問:“為什麼?”
“會給西域各國造成不好的影響,既然強大的漢朝都無能為力,西域聯軍又能怎麼樣呢?”
岑陬恍然大悟地說:“王後言之有理,我沒有想到影響力的問題,看來這個辦法不妥當。”
鄭勇說:“細君王後有什麼高見?”
細君說:“左賢王現在何處?”
鄭勇說:“回到了長安。”
“他對漢朝的態度如何?”
“他誠心投靠了漢朝。”
“他跟玉帕過得如何?是否生兒育女了?”
“他們過得很好,感情很深厚,他們生了一男一女。他們熱愛漢朝,崇拜皇上。”
“漢朝俘虜了三十多萬匈奴兵將吧?”
“不錯。他們都定居在漢朝各地,習慣了漢朝的生活,大都在漢朝生兒育女了。”
“有不少人都跟漢朝女子通婚了,變成了漢朝人,是不是?”
“是這樣。王後問這些幹什麼?”
“自然大有用處。”
“請王後明言。”
於是,細君把如何對付繼曼的策略講出來了。鄭勇和岑陬聽後大加讚賞,認為細君的辦法很高明很有效,提議她趕快寫封信,呈交漢武帝禦覽。
細君想了一會兒,就寫了一封書信,把她的想法和意見詳細寫在信上,讓岑陬看過,岑陬不住地稱讚說:“王後的策略實在高明極了,皇上肯定會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