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需要為自己做好職場定位(2)(1 / 3)

十年後,譚盾有一次路過那家銀行,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出得意、滿足與陶醉。當黑人琴手看見譚盾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情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裏拉琴啊?”譚盾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口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盾沒有明說,隻淡淡地說著。

那位黑人哪裏知道,十年後的譚盾已經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獻藝,而不是隻在門口拉琴賣藝。

十年足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早在十年前譚盾就已經做好了明確的規劃,作出了人生的選擇,雖然之後兩人同樣努力——無論是譚盾在大學裏努力讀書,還是黑人琴手努力地在那塊黃金地盤拉琴,但是結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人要給自己爭取“足夠的培訓、學習、成長的空間”,然而這點卻和關注自身利益並不矛盾,實際上,規劃要長遠,拿錢要及時,是挑選工作的不二法門。公司的利益和打工者的利益永遠不可能一致,公司的利益永遠是多賺錢少發錢。而求職者是不管賺不賺錢,都要爭取讓自己多發錢。這是一個很客觀的現實。

雖然很多網站和媒體都告誡求職者,要把目光放長遠點,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牽絆住,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剛開始的時候,把自己鍛煉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比要賺多少錢更重要。

可是,如果一年後,看不到實際上的經濟收入,那麼就需要反思,這份工作是否真的適合自己,怎樣才能讓利益和自己的需求結合起來。隻有這樣,才不會中了老板們的糖衣炮彈,才能在兼顧長遠規劃的同時,把該爭取到的利益都盡量爭取過來。尤其在剛找工作的時候,切忌在聽了一番老板關於公司將來的宏偉遠景精彩演說後,就委身於公司。一定要提醒自己理性思考:自己能給公司什麼,自己能得到什麼?把空中樓閣當做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是職場裏最大的忽悠。

如果工作不適合你,終究會離開

冒險換工作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工作不適合自己。在當初選擇職業的時候,很多人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做了決定,就像進入大學的時候,不選擇專業而優先選擇學校一樣,人們隻是根據高考成績和學校分數線選擇學校,找工作的時候也一樣,隻是根據年薪和工作條件選擇公司。

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職業根本不適合自己。悟性較高的人,能很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會在大學換專業,或先休學再轉其他專業,或幹脆退學重新高考。但是在大學期間缺乏這種意識的人,進入公司工作之後甚至做到代理、課長或次長的位置之後,才明白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各種有關職業意識的調查,有20%的人不滿意自己目前的職業,每10個人中有8個人不滿意目前的工作狀態,生活感到鬱悶。工作不僅應該給人帶來穩定感、名譽和權力,還應該給人帶來幸福感,可是在現實中絕大部分人並沒有從工作中獲得幸福。某就業信息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10個上班族中就有4個人希望在擇業的時候能夠獲得谘詢指導。想換份工作但又沒有自信,為了避免失敗,很多人希望能獲得專家的幫助。雖然谘詢費用並不便宜,但他們寧願花點錢也希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再規劃。

不能從工作中獲得幸福的原因顯而易見,因為自己的工作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很多父母,為了讓子女在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早期教育或送出國外留學,可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人,隻知道追求成功,根本不去深究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一旦沒有找到稱心的工作,就會想方設法脫離目前的工作。

隻要能獲得金錢或成功的社會地位,他們就會毫不留戀地辭掉現有的工作。但是這些像飛蛾一樣來回更換工作的人們,最終會自毀職業生涯。

當然也會有少數幾個人能找到稱心的工作,但是他們的滿意度也不會提高,因為他們常常會感到空虛無力,其中一些人最終會明白他真正想要的並不是財富或社會地位,於是即便上了年紀也會冒險換工作。

因此,如果想提高職業滿意度、享受終身職業帶來的快樂,就應該使自己喜歡的事和自己的職業相一致,否則很有可能一直跳槽,直到二者一致。有些人大學畢業沒多久就已經換了無數次工作,十有八九是因為工作或公司違背了他們的價值觀。如果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工作效率就會很低,工作成果也好不到哪裏去,自然就得不到上司或同事的好評,自己的適應能力也會降低。

職業和公司與喜好嚴重不一致的人,會一直站在跳槽的行列中,直到二者一致。也有一部分人會把自己喜歡的事當成一種興趣,仍然堅持做那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一旦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其中的大多數人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重新踏進跳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