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就職於證券投資行業的趙先生和汪先生是某地方大學經營管理係的同學,兩個人在大學時對證券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三年級開始經常參加證券公司主辦的各種投資遊戲,而且還曾獲過獎。
畢業後,趙先生如願去了證券公司,目前已經成為一名基金經理,周圍對他的評價良好。然而由於汪先生的爸爸是一名教授,在家人的勸解之下他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經營管理係研究生,但是對學習全然沒有興趣的他,放棄了博士課程去了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但是熬了三四年,始終提不起對工作的興趣,最終他辭去工作遠赴英國攻讀MBA,畢業後轉行到證券業。
無論是讀研還是在通信公司工作,他的主要精力和興趣一直集中在證券上。在倫敦攻讀MBA課程的時候,他關注的還是投資領域。現在他終於如願以償地進了一家投資谘詢公司負責基金管理,迂回了很長時間才找到自己的位置,雖然目前的成績比不上別人,但他已經很滿足了。
趙先生選擇了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必然會獲得豐碩的成果,相反汪先生選擇了研究生、通信公司和MBA,花費大量時間之後,最終回歸到他所向往的行業。
與汪先生類似的案例在社會上並不少見。大學生在畢業求職的時侯常常會感到鬱悶:除了少數幾個運氣好的人能找到喜歡的工作和公司之外,大部分人會麵臨岔路口的選擇,要麼選擇工作要麼選擇公司。根據選擇的不同,他們的未來也會有天壤之別,最初的時候可能感觸不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凸顯。
所以說,選擇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雖然市場中有很多的行業可以選擇,然而,隻有做自己最適合的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特別是對於剛剛畢業踏出校門的畢業生而言,在找工作前一定要替自己作好職業定位,看它是不是適合自己,隻要是適合自己的,理當是最好的。
增強你的專業性技能或經驗
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都期望深造,還有一些迷惘或者有意高升的人士準備攻讀MBA。如果做好周密的職場計劃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MBA課程或碩、博士課程無疑是開拓視野、培養管理素養的好方法,但是它並不能提供經驗,也不能保證年薪和職位的提升,所以應該慎重投資MBA。相比之下更安全更有效的投資應該是做好目前的工作、珍惜目前的工作單位。
也許很多人不願聽這些盡人皆知的教條式理論,但是實際上確實有很多人忽視了這些理論。30多歲留學海外,隻是一個勝算不高的遊戲而已,也許會成功,但是失敗的概率更高一些。要是能在麥肯錫等著名的谘詢公司或高盛等世界級投資銀行找到一份工作的話,那就可以得到上億的年薪,也可以收回自己的投資,可惜的是這些公司每年隻招收1~2人,再加上這些公司不是僅憑著國外著名大學的MBA就可以進得去的地方,因為它們的招聘條件不僅僅是學曆。因此我們可以說,國外MBA隻是一樁得不償失的買賣。
在一些國家,MBA的稀有價值正在日益降低。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在美國每年有10萬MBA畢業生,在英國和德國這個數字分別是1300萬人和1400萬人,因此美國的MBA課程已經不再是“特殊人的特別課程”了。最近,MBA的數量更加壯大,已經有800餘所大學開設了MBA課程,全世界每年都有30多萬人申請。每當證券市場不振經濟停滯的時候,紐約華爾街金融公司的上班族們就會想“是不是該去讀MBA了”?這樣就可以一邊休息一邊繼續積累自己的職業生涯。甚至說每當美國證券市場不振時,MBA的競爭就會增強。
實際上,大多數一流證券公司錄用出身國外MBA的人,會讓他們做助理,而不是證券分析師,也就是說企業不會僅憑MBA文憑就委托給你任何職務,而是完全根據個人能力分配職務,年薪也同樣會根據個人能力和業績評定,如今再也不會憑學曆分配職位、職責和年薪了。
盲目輕率地付出一切去追求已經消失價值稀缺性的MBA是不可取的行為。尤其是那些在大公司或一流公司工作的人,奉勸他們辭職攻讀MBA課程或碩士、博士課程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隨著市場的開放和競爭的激化,以大企業和一流企業為中心,企業之間的差距正在日益加大,優秀的人才都集中到了一流企業中,這些企業的生產效率迅速提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標準也不斷增加,當然進入這些公司也會越來越難。因此那些已經在大企業或一流企業工作的人應當感到幸運,因為以前你應聘的時候競爭相對少一點,可是如今想進入大企業和一流企業已經不再是很輕鬆的事情了。
因此應該盡量避免辭職,應該充分享受大企業或一流企業的好處。在那裏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業務能力,盡最大努力學到最新的知識,還要和同事分享他們所擁有的人際關係,借助公司的品牌使個人品牌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