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位心理學家在一項研究中,為了實地了解人們對於同一個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體差異,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工人們進行研究。
他問一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不耐煩地回答:“還能幹什麼,不就是敲石頭嗎?”
心理學家問第二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二個人歎口氣,說:“為了生活,敲石頭再累也得堅持下去。”
心理學家問第三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三個工人一邊幹著活,一邊說:“知道嗎,將來這裏會有一個非常雄偉的建築,我就正在從敲石頭這個基礎工作開始。”
這就可以看出來,三個人的反應不同,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幹勁兒當然也不同。實際上,天底下沒有圓滿的工作,即使一份工作是一個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時間長了也會失去新鮮感。所以,衡量工作的標準不是簡單的好與壞,待遇怎麼樣,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判斷,把家務定義為煩瑣勞動和把家務定義為帶給家人幸福感的人,他們付出的絕對不一樣,得到的也不一樣。
為什麼有的人在工作中,總有那麼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處理,有的人卻覺得工作是日複一日的重複,根源出在兩類人內心的天平有所不同。一個人,想要好的發展,先應該考慮到自己的付出,要發自內心地把自己選擇的工作,當做一個值得做的事情,這樣就會發現工作中的樂趣。生活中這樣的實例也比比皆是。
案例
小C和小G同時大學畢業,進了同一家軟件公司從事軟件開發。
公司的規模不是特別大,領導非常重視這兩個大學生。小C覺得在這個公司裏麵,隻要被重視,再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做出成績,於是非常珍惜工作機會,兢兢業業地工作。不但完成本職工作,還學會分析別人的係統,去關注別人的開發思路和開發軟件的先進的一麵,進行學習。
小G的想法就不一樣,這份工作並不讓他覺得滿足,在他看來,這種小型的企業不值得他付出自己的精力,他挑剔公司沒有大型的集體活動,福利待遇也沒有其他公司的好。敲代碼的時候,也覺得很簡單,工作沒什麼挑戰性,不能凸顯自己的價值。小G還認為自己大學剛畢業,他就是需要一個工作的經驗,借此去跳槽到大公司。
於是,小G常常趁著領導不在的時候,利用公司的資源,尋找新的工作機會,終於有一次,在和一個客戶接觸的過程中,他找到了機會,可以經客戶介紹去一家大公司麵試。他利用上班的時間去麵試,麵試一成功,他馬上想好了借口去單位辭職,沒想到領導答應了,第二天,他就辦理了離職手續。
三年後,小C和小G再次見麵了,小G懂得騰挪資源,從本公司跳槽之後,他又跳槽了4次,終於跳到了一個大型的企業,現在的月薪已經到了1.5萬,高高超出了普通白領的收入。令小G沒想到的是,他離職之前,由於資金有限,領導正在決定在他和小C之間選擇一個人去美國培訓新技術。因為他的離職,小C很自然地得到了這個機會,他和單位簽訂了合同之後,馬上動身去美國培訓了一年,回國工作兩年之後,現在的小C,工作待遇是年薪20萬。
工作的選擇是多樣化的,人能夠選擇的隻有一樣,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奮鬥。怎樣判斷一份工作是否值得付出呢,那就應該看這份工作在你全力以赴付出之後能給你帶來哪些進步與回報。
當然,還要看公司的平台是否適合自己,把公司的發展和自己的發展、個人性格結合起來,看是否值得為之付出,一定不能夠迷失在虛榮裏,誠然,去大公司上班,當別人問起的時候,會在內心生起驕傲感。
為了長遠發展,必須克製自己的不良心理,大公司也有很多的不足可能製約你,例如,大公司手續煩瑣,流程特別多,可能一個簡單的事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處理好;大公司的人才眾多,想得到重用也需要機遇;大公司的人事關係尤其複雜,也會牽扯很大的精力等等。所以,選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調適自己的心理,才能有不俗的職場表現。
學到方法比依靠別人更重要
醫學上有一種很值得思考的現象。那些使用安慰劑進行著無效治療的人,被醫生施以並不能對身體產生損害,卻也無任何療效的“假藥”,以治療疾病,從而使其不僅得到心理上的輕鬆,身體上也出現明顯好轉。
關於安慰劑,人們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安慰劑效應”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性格特點是他們願意和別人交往,而且在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