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安全性高、保值性好隻是儲蓄理財方式的“表麵”而已——將錢存進銀行並不一定能夠讓我們的財富升值。因為當銀行基準利率遠遠低於實際物價水平時,錢存在銀行就是一種虧損,這也就是經濟學家們常說的負利率導致儲蓄財富縮水。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理財知識和理財技巧,積極地讓自己變成一個“理財達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通貨膨脹下生活得更滋潤,才不會再為越來越高的物價而擔心發愁。
趙強勝是生活在吉林省四平市郊區的一個農民,他家裏的主要收入就是通過種地和農閑時外出打零工獲得。可以說,趙強勝和現在中國億萬農民朋友一樣,靠賣出自產農產品和外出打工的方式賺錢。但是,隻有這兩項創收技能的趙勝強卻並不是一個收入一般的普通農民——他是村子裏的“首富”,家裏的存款接近500萬元。那為什麼趙強勝通過種地和外出打工能賺到這麼多的錢呢?是因為他家的地多,還是因為他有什麼特殊技能?答案都不是——他隻存很少一部分的錢在銀行,其他的錢都用來投資。換句話說,少儲蓄多理財是趙強勝成為一個農民百萬富翁的最主要原因。
1991年時,趙強勝剛滿30歲。但是由於生活在農村,結婚早,再加上老婆肚子實在很“爭氣”,這一年他已經是一對5歲的雙胞胎兒子的爸爸了。在中國,兒子多了是一件值得高興甚至驕傲的事情。但是,此時的趙強勝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家是村子裏最窮的“困難戶”。看著兩個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趙強勝的心裏開始發急了:自己該怎麼辦才能快速致富呢?再不摘掉“困難戶”的帽子,等到孩子上學的時候就會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這年7月,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的大太陽炙烤的柏油馬路都起了“皮”。就在這麼熱的天裏,趙強勝開始挑著一擔涼茶坐在馬路邊上賣,一碗涼茶1毛錢。就這樣整整賣了十多天,也才賺了30多塊錢。趙強勝覺得這個賺錢的方法太慢了,於是他決定跟著村子裏外出打工的人出去賺錢。進了城之後,趙強勝先是在建築工地上做小工,一個月能夠剩餘300塊錢。這讓趙強勝非常高興,這不比賣涼茶要賺得多得多嘛。再後來,本來就會點泥水匠活兒的趙強勝成了大工,一個月下來能夠剩餘500多塊錢。
一年多以後,開始在城市站穩腳跟的趙強勝卻隨著錢越賺越多而越來越不高興了,因為他是一個很有追求的人,他要賺足夠多的錢,讓兩個兒子將來也過上城裏人的生活——這是當代中國農民工從走進城市就都有過的夢想。有了新想法的趙強勝覺得不能夠再這麼下去,於是他決定改變現在的賺錢方式——錢放在銀行賺利息實在太慢,得讓錢生錢才能夠快速賺錢。有了這樣的想法後,趙強勝將自己存在銀行的5000元錢取了出來,招了幾名工人承包了一個小工程,等工程做完之後他的5000元竟變成了20000元。嚐到甜頭的趙強勝不再把錢存進銀行,要存也隻是存一點點應急的錢。相反,不再往銀行存錢的趙強勝還開始向銀行貸款,因為他要承包更多的工程。
1998年,趙強勝已經讓自己最初儲蓄的那5000元翻到了50萬元。他在城裏買了房子,將兩個兒子送到城裏的學校去讀書,給妻子開了一家小超市讓她經營。但是,趙強勝卻依然住在農村——他每年在農村承包了上百畝的土地種植農作物,而農閑的時候則會到城市裏的工地上去守著。農村城市兩頭賺錢,這讓趙強勝的財富累積速度非常快。等到2005年時,他手裏的資產加起來已經有300多萬元了。但是此後由於工程不再像以前那麼好承包了,閑不住的趙強勝又開始跟著一些朋友學炒股、買黃金。雖然此後他在股市上賠了一些錢,但是價格不斷飆升的黃金又讓他賺了不少。所以,有鄉親問他為什麼能夠賺到這麼多錢時,他總是用爽朗的聲音回答:
“就一句話,放在銀行的錢不要太多!”
從趙強勝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讓自己的財富快速升值,最好不要將太多的錢放在銀行,而是應該投資在其他領域內——讓錢生錢才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許許多多像趙強勝一樣的人,他們看起來和我們都一樣,一樣的裝扮,一樣的談吐,但是他們卻有著和我們不一樣的財富地位。而造成這種財富地位差別的不是我們在智力上存在差別,也不是我們在機遇上存在差別,而是因為理財方式上的不同造成的差別。所以在通貨膨脹來襲的今天,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的理財方式就成為我們抵禦通貨膨脹,並使財富不斷增值的最有效手段。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學習並快速掌握更多的理財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