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倫造紙(1 / 2)

當你在潔白的紙張上寫字時,你曾想過:這紙是哪來的?告訴你,是我國古代一個叫蔡倫的人造的。

蔡倫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發明家,他最早發明世界上造紙術,為人類的社會進步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那麼,在蔡倫發明造紙之前,世界上沒有紙,人們是怎樣書信交往的呢?

沉重的竹簡書

一天,蔡倫早上起來上街去辦事,走到白水橋頭時,看見兩個小太監牽著一匹大紅馬,拉著一輛官車往橋上爬,車上鼓鼓囊囊地裝滿了布袋,十分沉重。上橋時,一個小太監在前麵埋下身子使勁地拉著馬往橋上拽,一個在車後使勁推。橋很高,車剛上到一半高,連馬帶車又滑下來,怎麼使勁,那車就是上不了橋頭。後來,他們索性先把馬車退回平地,然後一個人在前麵使勁催馬,一人在後麵猛推車把,人馬一起使勁,想一股勁衝上橋去。沒想到車剛上半坡,忽聽那車輪“喀嚓!”一聲,折了!車子歪倒在一邊,車上的布袋滾落一地,袋裏的竹簡和木牘“嘩啦啦!”撒了!有些所簡的韋編也摔斷了,弄得滿地竹片!

那時的書,都是用竹子木頭削成薄片,在薄片上刻上字,再將這些竹片或木片,一片一片聯起來,就成了一句話或一篇小文章。如果將更多的木片或竹片聯在一起,就是一篇大文章。再按順序再把這些大文章用牛皮繩(韋)編成冊,讀的時候就展開,不讀的時候就卷起來,堆在一起,這叫簡。還有一種大一點的木板,上麵能刻許多字,這種大一點的木板叫做牘。裝簡牘的車子翻了,韋編斷了,簡就亂了!

這馬車上裝的都是皇帝講的話,寫的文章,一下都成了亂竹片了,這可怎辦?那兩個小太監嚇得一時亂了手腳!心想,回到宮裏小命怕也難保了!

蔡倫一見,忙上來幫小太監收拾。蔡倫在皇宮裏是個文官,他知道怎麼排列那些簡牘。那兩小太監們撿,蔡倫就幫他們排列,忙了半天,才將那些沉重的簡牘重新裝入布袋,送過橋去。

發現一種寶貝

蔡倫望著遠去的宮車,想,如果能造出一種比簡牘更輕更薄的東西,在上麵寫字那該多好呀!

長期以來,蔡倫看到人們在竹簡和木牘上寫字,極不方便,他就想到了很輕的絲布,用布寫字不是很輕嗎?可是,絲布太貴,一般人用不起。不過一個“絲”字卻給了蔡倫啟發,他由“絲”想到了“纖維”,由“纖維”想到了“紙”。於是,蔡倫便不斷地研究改進他的造紙技術。

那年春天的一個上午,蔡倫和宮裏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辦事,走到一條小溪旁邊,河水潺潺,垂柳依依,小太監們高高興興,一路打打鬧鬧,十分快活。而蔡倫卻心事重重。

小太監們知道蔡倫老在想造紙的事,就說:“蔡宮官,別老想你的造紙了,紙沒造出來,你的臉都一張黃紙了!今天天氣好,跟我們一起玩玩嘛。”

正在這時,蔡不知發現了河裏什麼東西,忽然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看個沒完。

小太監們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你看什麼?河裏有什麼寶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