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不假思索的說:“對!是寶貝!我發現了寶貝!”
“在哪?”
“在那!”蔡倫說著,脫掉鞋子,下水撈起一捧濕漉漉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破爛東西,嘴裏不停地說,“找到了!我終於找到了!”
小太監們大失所望:“還以為是什麼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這蔡宮官莫不是為造紙想瘋了?”
蔡倫雙手捧那堆亂纖維,去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麼形成的?”
農夫說:“這個呀?是漂在河裏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麼的,它們被水衝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
第一張“蔡侯紙”
回家後,蔡倫馬上找來樹皮、破麻布、舊漁什麼的,讓工匠們把它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搗爛、攪拌,直到成為漿狀一樣的稠糊糊。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輕輕地挑起來,貼到牆上曬,幹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蔡倫帶著工匠們反複試驗,終於試製出既輕又薄的紙——一個紙的世界由此誕生!人們為了紀念蔡倫,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為了滿足宮廷的用紙需求,當時的漢和帝就封蔡倫為龍亭侯,專門為宮廷造紙。
宮廷裏的大大小小的官員也有上萬人!一天要用許多紙,單靠自己一個人去找些舊衣爛布做原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供應。於是,蔡倫啟奏皇上,說造紙原材料不足。
皇上立即下令,從全國收集大量的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什麼的,運往京城。這些破東西收來,蔡倫就組織人力用刀先將原料剁碎,而後放到一個大池子裏浸泡,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工作程序,一張又一張的紙就源源不斷曬了出來,然後送往宮廷各部門使用。
紙越造越多,小作坊已經不能適應造紙需要,蔡倫就在京城搞起了幾個大作坊。不久,這種造紙技術傳到全國各地,人們都仿造蔡倫的造紙工藝進行造紙,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紙技術革命在中國風起雲湧,江南江北建起了無數個造紙廠。
一時間,中國紙,中國製造的紙,迅速飄到世界各地。
蔡倫以後的朝代,有人不斷把他的造紙技術進行改進,為了造出更漂亮、更好用的紙,人們又在紙漿裏加上別的原料,如白粉、石灰等成份,造出來的紙很白,而且造材料也不光光是破衣爛麻什麼的,用木材做原料,到山上去砍伐大量的樹木造紙。造出來的紙是好紙,但是另一個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樹木砍了,環境惡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將進入無紙時代,電子將代替紙張,不用紙寫字,電子信息同樣能傳播語言。
蔡倫,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帶來了文明,改變了生活。紙,一張薄薄的中國紙,轟動了世界,改造了世界。即便有一天人們不再用紙寫字了,但是,由於紙引發的社會變革和文明進步,世界永遠都會記住一個偉大的名字——蔡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