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衡與地動儀(1 / 2)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係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發現天體是圓的

張衡從小聰明過人,他尤其喜歡天文地理知識,對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十分好奇,觀察到的問題,非要問個明白。

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坐在院子裏乘涼,望著天空的星星,一個一個數了起來。數著數著,問:“爺爺,我數的時間久了,發現有的星星移動起來了,有的都偏到西邊去不見了。這邊呢,又有的新星星出現了,它們是在賽跑嗎?”

爺爺說:“星星是會移動的,你要看星星,首先要看著北鬥星,就是東北天空十分明亮的那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鬥,所以叫‘北鬥星’。”

小張衡仰望星空,一會驚叫道:“噢!找到了找到了!那麼,北鬥星移動嗎?”

“大約到了後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並且翻了個跟頭,倒掛在天空。”

聽了爺爺的話,張衡一直睡不著,偷偷起來看,閃爍明亮的北鬥星真的倒掛天邊,驚奇極了!北鬥為什麼會翻跟鬥呢?帶著這個問題,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裏查資料做研究,,默默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轉。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觀察天宇和大地,那該多好啊!張衡把書本中找到的資料和日常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根據“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久,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巨大的銅球就像今天的地球儀,銅球外表刻有28宿和一些恒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直對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麵裝有幾道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行轉動,他將一個巨大的水壺吊起來,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旋轉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正好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裏,就能從觀察到整個天體的運行,就能知道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的交替。

後來,張衡經過刻苦鑽研,在“渾天儀”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在一個巨大的用銅鑄成的圓球四周,有八條金黃色的龍,龍嘴裏銜著一個大銅珠,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哪條龍嘴裏的銜珠就會自動掉下來,於是,就能很準確地得知地震的發生地在哪,以及地震的深度、熱度,這些數據都能測出來。

當時的“讖緯神學”信徒們,攻擊張衡的“地動儀”觸犯了天神,對張衡恨之入骨。

一次,幾個“讖緯神學”的信徒,公開站出來攻擊張衡:“你發明的那個‘地動儀’簡直就是屠龍之術、雕蟲小技,地震是上帝的意誌,能讓你那個破玩藝測出來?”

張衡毫不留情地斥責那些人:“你們這些虛偽之徒,附和讖緯,圖的是個人福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