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鈞說:我以為,指南車以往很可能是有過的,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鑽研,就原理方麵看,造指南車也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事。
高堂隆聽後輕視地冷冷一笑。
秦朗則是搖頭不已,他嘲諷馬鈞說:馬先生的名字為鈞,字為衡,鈞是器具的模型,衡能決定物品的輕重,如果輕重都不知道的人,能造出指南車來嗎?
馬鈞道:空口爭論,又有何用?試製一下,孰輕孰重,自有分曉。
爭到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隻好一起去見皇帝。皇帝一聽,馬鈞想製造指南車,這倒是戰勝敵人有效戰術,隨即命令馬鈞什麼事都別管,趕快製造指南車。
皇帝聖旨一下,馬鈞心裏倒有點緊張起來,一沒有資料,二沒有圖紙,若是製造不出指南車來,豈不給他人笑柄嗎?他領了旨,就在製作坊裏,晝夜不停地鑽研,畫圖紙,做樣品,做了拆,拆了再做,反複實驗,沒過三個月,終於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製成了指南車,明帝見了大加讚賞。
馬鈞將他的指南車送到前方去試戰,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無論是霧天,還是敵人設下的迷魂陣,也不管車身如何顛覆翻動,車上那個小木人的手,始終如一指著南方,對準確有效地進攻對方,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消滅敵軍有生力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用實戰事實,結束這一場宮廷之爭。
發明翻水車
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以種些蔬菜和莊稼,但每次給莊稼蔬菜澆水卻成了很累很難的事。因為護城河都很深,從河裏挑一擔水澆地很費力。馬鈞想,能不能製造一種車,將河水自動取上來澆地呢?思來想去,一種翻水車的概念,就在他的腦子裏慢慢形成,他按照河的深度,車身用三塊長長的木板拚成矩形長槽,長槽兩頭各架一鏈輪,再做成一節一節的木榷連接起來,在每節木榷上裝上木板葉片,以木榷作龍骨鏈條,穿過長槽;車身一頭吃到水邊,一頭支在岸上,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木拐,驅動鏈輪,龍骨上的葉板沿著長槽不停地轉動,不停地刮水往上轉動,如此循環,就連續把水送到田裏。
馬鈞所製的龍骨翻水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踏著木拐運轉,其巧百倍於常,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廣泛歡迎,很快就推廣開來,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水車提水澆地。
新的發石車
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發石車攻打袁紹的陣地。但是,那種發石車隻能單發,效率不高。馬鈞擔心敵人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上去的石頭。
馬鈞仔細研究這種發石車,在原來發石車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出了一種新式的攻城武器——輪轉式發石車。原來的發石車象個大天平,一頭掛著一個鬥,鬥裏裝滿大小石頭,另一頭掛著許多根繩子,作戰時,兵士們一齊用力拉繩子這頭,裝石頭的那頭就飛快地翹起來,這樣,石頭就被拋出去打擊敵人。但是,這種發石車缺點很多,每發射一次,都要花費一些時間,而且效果不大。馬鈞設計的新式輪轉式發石車,則克服了這些缺點。它研製了一個木輪子,把石頭掛在木輪上,這樣,裝上機械帶動輪子飛快地轉動,就可以把幾十塊磚瓦、石塊接連不斷地發射出去,跟下冰雹似的,“劈裏啪啦!”一個勁地砸到敵人的陣地上,威力是相當大,而且使敵方一般都來不及防禦,敵人被砸得死的死,傷的傷,哭天搶地,紛紛逃命!
馬鈞是一個實用文義改革家,他的智慧與才華都是來之於生活實踐,實踐中需要什麼,他就能發明什麼,所以,他的發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項創新延續幾千年,這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實屬罕見!
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名字——馬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