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是我國隋朝時期偉大的醫藥學家,他的一生中親自采集各種藥物八百多種,配製的藥方五千三百餘首,著書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為我國醫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世人為了紀念的豐功偉績,稱奉他為“藥王”。
聰明的小藥師
孫思邈自幼聰明過人,七歲開始讀書,“日誦千言,過目成誦”,學習非常用功。因為小時候患有疾病,後來他改學醫道。
孫思邈的家鄉在山西洪洞,那裏盛產藥材,他一麵學習醫書,一麵背著藥簍,穿山越嶺,進山采藥。小小年紀,就走遍了家鄉的名山大川。采回來的那些藥草,一一晾曬,曬幹後加工成中藥。每一種草藥,它什麼藥性?能治什麼病?適合哪種人服用?孫思邈都要親自進行嚐試。藥都是有副作用的,有些不知名的野藥草毒性特別強,一不小心會把人毒死,孫思邈每次都冒著生命危險才獲得第一手資料。八百多種草藥,五千多種藥方,他經過多少次努力呀!真正是“酸甜苦辣,鹹澀麻腥”,伴隨了他的一生。
孫思邈二十歲時,醫道學成,凡是找他看病的人,有錢沒錢的,一律不收費,還騰出房子給遠道而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藥給病人喝。無論白天黑夜,隻要有人請他看病,風雨無阻,從不推辭。
山村裏,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麼也看不見,不知得了什麼怪病,都來找到孫思邈看。孫思邈發現,患這種病的都是窮人,整天幹活,又吃不飽,更談不上營養。醫書中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他讓夜盲症病人自己上山捕打獵,吃動物的肝髒,果然,這些患夜盲症病的人就慢慢地好了。
神醫呀!神醫!
孫思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已經來不及了,正好看見鄰居小孩拿著根青蔥管吹著玩,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從小孩要過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消毒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不一會,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
當地有幾家生活富裕有人找他看病,這些病人,常常是渾身發腫,肌肉疼痛,整天沒勁。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怪病呢?為什麼好好的人會渾身酸痛無力呢?孫思邈看來看去,診斷這些人得了“腳氣病”。他就仔細研究,為什麼窮人會得夜盲症,而富人會得腳氣病呢?這肯定與日常飲食有一定關係。富裕人家多吃精米白麵,魚蝦肉蛋,而窮人多吃五穀雜糧。粗糧夾雜著米糠麩皮,精米白麵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因此,腳氣病很可能就是缺少米糠和麩皮的某些物質引起的。於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皮來治療腳氣病,結果療效很好,不到半年,周圍得腳氣病人都陸續治好了。
孫思邈長期采藥製藥,治病救人,積累了許多著名的藥方,後來他把這些藥方集成一部書,叫《千金方》,這些藥方每一個都價值千金,非常寶貴,所以叫“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