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玻璃體的炎症和色素遊離:主要由眼內組織炎症或色素細胞脫落進入玻璃體引起渾濁。如慢性色素膜炎、視網膜炎等。
3.玻璃體出血:這是最常見的玻璃體渾濁。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視網膜靜脈周圍炎、靜脈阻塞、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變及眼外傷等原因都會引起的玻璃體出血。
4.還有一些少見的原因:如先天性玻璃體變性渾濁、玻璃體澱粉樣變性、玻璃體囊蟲病等等原因可以引起玻璃體渾濁。
根據引起玻璃體渾濁的原因不同,其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對於玻璃體退行性改變的,因為對視力影響不大,可隨訪觀察,不急於治療,平時注意飲食,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延緩眼底動脈硬化,降低血脂,以減慢退行性的改變進程。對於慢性色素膜炎、視網膜炎、玻璃體囊蟲病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玻璃體出血性渾濁,應到醫院檢查,接受眼科專科醫生的正規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必要時的手術治療。
引起玻璃體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正常玻璃體內沒有血管,玻璃體出血多由鄰近視網膜血管或新生血管破裂所致。臨床上引起玻璃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眼外傷或手術:外傷中最常見是眼球穿孔傷或眼球鈍挫傷。眼球穿孔傷和眼球鈍挫傷造成的眼球瞬間變形都可損傷視網膜脈絡膜而出血。前部玻璃體出血可由睫狀體部位損傷所致。手術中玻璃性出血可見於白內障手術、視網膜脫離修複手術、玻璃體手術等。
2.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血管炎等,因病變的血管或新生的血管出血而進入玻璃體內。尤其是糖尿病病人,眼底出現新生血管是玻璃體出血的一個先兆,如果不作任何處理,玻璃體出血發生率很高。
3.全身性疾病:如血液係統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係統障礙導致玻璃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進入玻璃體腔,形成玻璃體出血。
4.其它疾病: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因撕裂血管而出血,視網膜劈裂症及玻璃體後脫離也可導致玻璃體出血,但較為少見。
玻璃體出血何時做手術最好
患有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的戰士小李在第一次眼裏出血的時候,醫生隻叫他吃藥休養。但第二次出血的時候,醫生則建議他做手術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眼球中心被叫玻璃體的組織占據,所以,我們管眼裏出血叫玻璃體出血。血液一般都是從病變的眼底裏出來的。
所以,治療出血的根源即眼底病是關鍵。但玻璃體出血又影響觀察眼底同時影響對眼底的治療。因此,玻璃體出血的手術時機的選擇要考慮出血本身對我們進行眼底治療的影響程度。比如,小李第一次眼裏出血,醫生通過檢查發現眼裏積血不是很多,可以自行吸收。所以讓他治療一段時間,等到血液吸收到可以看到眼底了,再進行眼底激光治療。但到第二次眼裏出血,醫生看到眼裏出血量很大,很難自行吸收。為了及時進行眼底激光治療,醫生便建議用手術的辦法清除眼內積血同時進行眼底激光治療。對於無法判斷眼裏出血量的患者,可以觀察治療一個月,再決定是否手術。近年來隨著玻璃體切割技術的發展,手術有提前的趨勢,一些醫生在玻璃體出血觀察治療2周無明顯好轉的即行玻璃體切割手術。
玻璃體切割手術是怎麼回事
玻璃體切割手術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比較複雜的眼科顯微手術,是最大的內眼手術。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玻璃體注吸切割器,通過注吸及反複的切割動作,將病變的玻璃體切下來,吸出眼球外,同時向眼球內注入液體,使玻璃體腔內的液體保持動態平衡,維持一定的眼內壓。使玻璃體疾病的治療進入了新的時代。玻璃體切割術是一項極其精細而複雜的顯微手術,全部在眼科手術顯微鏡下完成。因此手術需要精良的顯微手術器械,如分辨率高、視野大、立體感好的手術顯微鏡;功能良好、可調控切割速度的玻璃體切割器以及眼內光導纖維、鞏膜穿刺刀、剝膜鉤、眼內電凝、冷凝器、眼內激光。手術對術者的要求很高,必須有熟練的顯微鏡下操作的技巧以及豐富的視網膜手術經驗。因此,該手術也是評判醫院眼科水平的標誌。玻璃體切割手術可用於清除玻璃體內的積血、炎症物質、異物以及寄生蟲;由於外傷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玻璃體增殖,牽引視網膜,手術可解除牽引,切除視網膜前或下的增殖膜,恢複視網膜的活動度。
對於視網膜脫離,光凝、冷凝可封閉裂孔,引流視網膜下液,使視網膜複位。可在眼內玻璃體腔充填矽油,或氣體,幫助視網膜穩定複位,維持眼球的正常形狀。現目前大都采取鞏膜三切口閉合式,各切口分別放置固定的灌注管、眼內光導纖維和玻璃體切割頭。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幾年,又出現了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減小了手術的創傷。總之,玻璃體切割手術在嚴格適應症,各項術前準備完善的條件下,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希望恢複患者的部分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