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導論(2)(1 / 3)

(2)對銀行卡作為金融服務業業務組成部分的研究。邱延冰(2001年)通過對新興市場金融業的實證分析,認為外資銀行會在短期內給新興市場國家本地市場構成巨大威脅,但從長期來看,有利於本地銀行的健康發展;認為實證分析不能得出外資銀行有利於東道國金融穩定的結論;提出要對外資銀行的母公司和境內外分支機構以及創新產品加強監管,防止誘發金融危機或促使金融危機加劇。孫天琦(2001年)指出,21世紀金融發展動力和路徑已經走出了競爭優於壟斷的傳統定勢和政策路徑,金融業經曆了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尊重市場的理性回歸。

(3)對銀行卡作為支付產品的研究。張卓其(2001年)指出,銀行卡是我國金融電子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我國將向外資銀行全麵放開經營人民幣和外幣的地域和客戶限製,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快金融電子化和信息化建設步伐。楊青(2004)指出,銀行推出IC卡是銀行界繼推出信用卡和借記卡之後的又一項重大舉措。IC卡作為新型的銀行卡,取代磁條卡是必然趨勢。

(4)關於銀行卡產業的研究。自1993年金卡工程正式啟動後,國內對銀行卡產業研究的成果增多。2003年底,中國銀聯推出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報告(2003)》,對中國銀行卡產業概況、規模與結構、受理環境、經營管理體製、銀聯國際化和專業化進行了分析。2006年初,中國銀聯推出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報告(2005)》對中國銀行卡市場的規模和結構、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銀行卡創新與新興支付方式、中國銀行卡產業的國際化、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總的來看,當前國內關於銀行卡產業的研究知識性、新聞性介紹多而深層次研究少,宏觀競爭態勢的描述多而發展規律的研究少,規範分析多而實證研究少,在揭示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規律、機製和趨勢方麵顯得不足。

第三節本課題研究的科學意義、學術價值、應用前景

1.3.1科學意義

本課題研究使我們能對國外銀行卡產業發展有一個全麵、係統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曆史、現狀、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和結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對加快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提出對策建議,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

雖然國內一些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的研究人員對中國如何發展銀行卡產業提出了不少看法,但缺乏係統研究,沒有全麵完整地對全球銀行卡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也沒有提出適合我國實際的銀行卡產業發展模式。因此,有必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運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對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進行研究。這樣,不僅能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還能正確認識銀行卡產業發展規律,提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銀行卡產業發展道路。

2.現實意義

國際經驗及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銀行卡的普及應用在給相關領域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增強銀行業同各領域的社會分工與協作,推動並實現國民經濟信息化。銀行卡產業已成為現代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新興產業部門。在當前我國已基本告別短缺經濟時代,市場與消費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的背景下,發展銀行卡產業,對促進和擴大居民消費,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

第一,銀行卡產業發展能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銀行卡業務作為發展最快,涉及麵最廣,潛力巨大的新興中間業務,將為我國商業銀行加快創新步伐,提高核心競爭力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