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情境教學”及語言的運用(3)(1 / 3)

有些學科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設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在實驗的情境中進行有效學習。實驗往往應能揭示一些科學現象、事實與學生原由認知結構的矛盾,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若是探究性實驗,其探究過程應是自然過程的簡化、純化,能反複再現或模擬再現,從而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明確的、持久的成功體驗。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創新思維發展的空間,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協作情境

教學中的協作,有利於開拓學生思路,改善課堂氛圍,培養與人協作的作風,能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協作中有競爭,既能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團結、密切配合,增強集體榮譽感。通過競爭、協作、夥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學習,針對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協作情境與外部世界具有很強類似性與模擬性,容易實現知識向現實世界的遷移,有利於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

6.競爭情境

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製,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創設小組之間、同學之行比賽的情境,讓學生之間開展競賽,比準確、比速度、比技巧等等。通過競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

情境展示可以是在教學內容的規範下,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亦莊亦諧、情景交融、動靜相生,不論采取什麼樣的形式,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能夠創造和諧、寬鬆、生動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

(四)讓學生思考什麼問題、從中感悟什麼道理

情境作用的發展性是指教學情境應該具有促進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願望、有利於激發和增加學生潛能的功能。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僅要針對學生發展的現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便於提出當前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又蘊涵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能引發進一步學習的問題,形成新的情境;利於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發散,積極主動地繼續學習,達到新的水平。

教學情境不但有利於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於學習成果的鞏固和發展,還應該有利於學生發展個性和特長,有利於學生相互間合作。

有人提出,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製,讓情感介入由淺入深的過程,其間包含著個體的心理進程。有人把學生的心境比作湖海,教師情境教學就是推動湖海泛起漣漪的輕風。如果教師的教學情境像一陣微風輕輕地掠過水麵,那學生的心鏡就會平靜。一位教師講:“當我走進課堂教授新課時,我仿佛覺得自己來到一條清澈的小河邊,這條溪流是那樣的明亮、清新。我的新課起始,要放飛一群‘蜻蜓’,要送過一陣‘微風’,於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蕩漾起來,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為此,我常常從課文中選取一個美好的場景;一個或幾個角色的鮮明形象;一個引人入勝的結局來考慮組織我的教學語言,設置教學情境。”

(第二節)“情境教學”語言的運用

一、李吉林情境教學語言特色

認知理論認為:人的交際過程之所以能實現,正是由於語言與情景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言語行為、運用語言表達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具有社會性的交際情景中產生並受其製約的。可以說,言語活動一旦離開了情景,就難以實現其交際功能。認知一致論提示,人的認知與感情的一致,感情的改變能引起隨後的態度改變。李吉林認為:“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情境教學中,教師調動課堂情緒,目的是將學生的情感移入教學內容或認知對象上,有時需要為學生提供一種情感指向,這就是所謂外力的推動。李吉林認為這個外力一是借助比較,二是借助想像,三是借助語言。

所謂借助語言,就是教師以教學語言為主要手段創設情境。教學語言是教師輸入課堂信息、調節課堂情緒、展示教師教學個性、實現教學控製的最主要手段。情境教學十分注重“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相結合”,調動課堂情緒這一教學功能的發揮。學生麵對的新課題或新問題,總是多因素的、認知較模糊的和與真實生活相近但不一致的。教師教學語言不是通過植入式把新的問題解決方案移植給學生,而是通過描摹、類比、引申、舉例、設疑等各種語言手段,讓學生直接麵對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創設情景需要教師美的教學語言,教學語言本身具有的節奏美、音調美、色彩美、韻律美、線條美等就是一種情境,而美的語言更承載著獨特的情感。教師語言中的美的要素,在師生審美活動中,能夠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質能生動地再現欣賞內容,描寫情景,或是可以聯係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利用學生的聯想、想象,把他們帶入他們所向往的境界。教學語言所特有的形象、色彩、動感以及現場性,能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可能促使學生的情感會向深層發展,並產生移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