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情境教學”及語言的運用(3)(2 / 3)

案例描述1:

李吉林執教寓言《寒號鳥》——這一課,李老師給你們講個民間故事。很久以前,在很遠的一座高山腳下,有一堵石崖(用粉筆勾畫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從山腳下經過,你會聽到從石崖的縫隙裏傳來了小鳥哭叫的聲音:‘哆羅羅,哆羅羅。’所以,人們就給這種小鳥取了個名字叫‘寒號鳥’。(板書課題)

“寒號鳥為什麼在嚴寒的夜晚號哭呢?我們可以去問問它的鄰居喜鵲,喜鵲就住在寒號鳥對麵的大楊樹上(用粉筆勾畫楊樹並貼上喜鵲的剪貼畫)……”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一上課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聲奪人的效果。通過語言描述情境,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引發好奇心,是李吉林課堂情境語言的一大特點。

案例描述2:

李吉林執教《小音樂家揚科》——

教師:“……這時候,我們仿佛看見小揚科更瘦了,躺在長凳上,他的呼吸已經很微弱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聽什麼?他的身邊還放著什麼,通過想象的展開,”仿佛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揚科,在生命最後一刻還戀著音樂,更深地體會揚科對音樂的酷愛。

……這時‘樹皮做的提琴還躺在他的身邊’,這句中哪個字眼讓你覺得小提琴仿佛特別懂事?(“躺”)。一個“躺”字,用得好在哪兒?倘若用“擺”呢?說明隻有揚科自己用樹皮做的小提琴永遠伴隨著他,舍不得離開它的小主人,倘若用“擺”呢?比比讀讀,體會體會。

……生活裏的音樂還是那樣好聽,小提琴是那麼可愛,可是我們的小音樂家卻要和我們永別了,我們不忍心讀“小揚科死了”,作者是怎麼說的?

“課文一開始,就寫了小揚科的眼睛,那是怎樣的眼睛?當揚科被叫到管家麵前時,他的眼睛又怎樣了?”

“閃閃發光的眼睛”→“驚恐的眼睛”→“瞪著眼睛”→“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

從小揚科眼睛的變化,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一個富有音樂天分、酷愛音樂的孩子被折磨致死的悲慘。因此,當老師問“小揚科睜著眼睛,如果他還能說話,他想說什麼?”學生讀課文的聲音也哽咽了:“他要責問這個世界,他們為什麼要打死我?”

“我還小,我多麼舍不得離開媽媽和我的小提琴。”

“……”

以教學語言為媒介,發揮語言自身的緩急、抑揚、沉鬱、悲切的內涵要素,讓學生從語言的神韻中加深品味和體驗,不斷地在學生內心激起波瀾,不僅會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所具有的感情世界,而且積久會喚醒良知,感召正義,形成積澱,對於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難以估量的作用。同時,教師運用語音、語調的變化,惟妙惟肖地模仿和塑造小楊科的不同表情有效地渲染了故事的情境,增強了情節的真實感,引起學生的強烈反響。

利用自己語言描述在學生內心掀動的情感波瀾,趁勢回歸題旨是李吉林情境教堂的又一語言特色。

案例描述3:

李吉林執教《小蝌蚪找媽媽》——這兩天,小朋友們都在觀察小蝌蚪,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它們就去找了。今天我們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同學們看一下: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1、出示第一幅插圖。(一張畫有水草的圖,然後貼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紙。)

提問:你們看,池塘裏有多少蝌蚪?(幫助學生理解“一群”。)

2、如果後麵又來了幾群(在遠處貼上數群小蝌蚪的剪紙),這叫多少蝌蚪呢?

(引導學生區別“一群”與“一群群”)

3、(引導學生觀察)誰說說這些小蝌蚪是什麼樣兒的(訓練說一句話:小蝌蚪。)

4、現在我們看課文上是怎麼寫的?(指名讀第一小節)

5、指點:課文上說小蝌蚪快活地遊來遊去,告訴我們小蝌蚪很開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說什麼快活地做什麼,誰能說一句?(引導學生運用“快活地”一詞,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扣緊教學內容,讓教材提供的情景變為一幅幅生動的、富於動感的畫麵,呈現、展開、推進,連帶產生一係列情感的、認知的“關節點”,這也是李吉林情境教學語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