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是一座圓形的城。準確點說,是龜形。城最初形成於唐,大興於宋。宋時,城裏便建了南大街、北大街和東大街。三條街在龍眠河的紫來橋交會。乍一看,就像一把直尺,量在大地上。到了明朝,當時的縣太爺請人設計了如今還能看到的龜形城池。城裏有北大街、縣學和若幹的寺廟。東祚門外,有東大街;城門口外,有南大街。這種龜形建製,在中國城池建造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暗合著八卦風水,藏著易經玄理。抗日戰爭時,因為考慮到日寇空襲時的疏散,城牆被拆了。三條大街又融成了一個整體。隻是明朝時留下的地名沒變。城門口依舊叫城門口,雖然城門早已沒有了。龍眠河從紫來橋下流過,它的上遊,可以一直沿溯到龍眠山裏。在紫來橋上五裏的地方,五十年代興建了高大的境主廟水庫。因此,龍眠河的水受到了節製。到八十年代初時,正常情況下,河中隻有十米左右寬的流水。這水清,且溢著冷,正好做了兩岸人家洗衣的大池子。橋上不遠,便是釣魚台。傳說是呂洞賓釣魚問道的地方。這台高四五十丈,最上麵是一塊巨石,向河水中傾著身子。黑夜時看,有些猙獰。後來,這台連同周圍的地皮,一塊做了縣委黨校。黨校的圍牆就建在台上,逶迤高絕,就像長城一般。台下是巨大的水潭,水深百米。一年四季,潭水深暗。不近前,是很難看得清潭邊的水草和水草上不斷開出的細小的白花的。
……大雪是在夜裏落下的。頭一天下午,李小平坐在自家的窗子前,看著灰蒙蒙的天空發呆。那時,他正在想一首詩。至於什麼詩,他也不明白。詩就像這個年代的一枚指頭,總是時不時地撞擊和撥動著他剛剛二十歲的心靈。放寒假了,學校裏空空蕩蕩。李小平喜歡這空曠的靜。李小平的父親就是縣城一小的老師,因此他今年師範畢業時,就順理成章地分到了一小。師範一個班五十四個同學,隻有他一個人留在了城裏。乍一看起來,他是因為父親是一小老師的緣故,但後來他才知道,這裏麵意味深長。他父親李長友,五十三歲。解放那年,李長友從國立安徽師範畢業,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待在一小裏。這人老實,木訥,膽小怕事,“文革”時,好派屁派鬥得滿城煙火,他卻一個人躲在家裏,安安靜靜地讀著他的古書。李小平的母親卻是這青桐城裏的一個人物。他的母親叫王月紅,縣劇團的演員,比他父親整整小十歲。王月紅算是個正宗的城裏人,她的祖業在紫來街那邊。但是,到跟李長友結婚時,她們家已經搬到廣場邊上寺巷裏了。李小平的老外婆,後來在女兒結婚後就一個人住在那幢兩層的老房子裏。那是一座帶天井的小院子,院子裏有口井,光滑的井沿上,長著鬱綠的青苔。她隻有王月紅一個女兒,也沒有兒子。李小平甚至沒有發現他有外公。問過母親幾次,都是沉默。因此他知道,許多事是不能問的,就是問了,也得不到答案。與其得不到答案,還不如記在心裏,等長大了,再慢慢地研究慢慢地了解。